现代化视野中的苏州早期市民社会研究——以苏州市民公社为个案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x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转型成功的一个关键标志是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历史表明,先天具有扩张本能的国家只有在与市民社会的均衡关系结构中才能得到有效制衡,因此市民社会的建设便成为有着高度集权传统的东方发展中国家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苏州市民公社作为个案,力图通过对这只麻雀的解剖来再现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以便从我们前人建构市民社会的努力所遭遇的失败中汲取某些有益的教训,从而为建构探索新时代的中国市民社会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 市民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从其源头而言,具有浓厚的西方背景色彩。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离开了欧洲中世纪的政教分离的二元政治结构,离开了封建王权与诸候权力的对峙以及城市在中世纪相对独立地发展自己的商品经济,我们就无法真切地把握市民社会在西方社会崛起的真正原因。中国早期的市民社会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背景下起步的,因而也就自然有着它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 传统中国同质化的社会结构、封闭的自然经济模式以及崇尚权力、强调等级和服从的政治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市民社会发育的严苛环境。苏州早期市民社会的发育受益于清末民初对强国家与弱社会传统格局形成强烈震荡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自身特有的政治、经济地位、文化传统和区位优势则决定了苏州处于这轮冲击波的中心区域。因此当政府权威式微,分权自治渐成趋势,经济伦理观念转变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改变城乡关系结构,废除科举制度导致社会结构错动并形成新的社会领导阶层时,苏州早期市民社会终于迎来了自己成长的契机。 苏州市民公社作为苏州早期市民社会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在与政府间既妥协又抗争、在与以商会为代表的行业组织间既服从又超越的关系之中奋力实践着自己的组织理想,从内部制度安排、组织结构构造等多个方面显示了治理能力。然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肃清的专制政治传统、脆弱的商品经济以及组织自身的痼疾仍然导致了苏州市民公社过早夭折的宿命结局。基于对中西方市民社会发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国家权力的收缩和扩张直接影响中国早期市民社会的发育状况的突出特征,在社会需求与政府需求的结合点上确立合法性地位是中国市民社会发育的首要条件,而政治文化的抚育作用则是中国市民社会内部理性化、不断趋向成熟和壮大的内在要素。 培育当代中国市民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历史使命的必要之举,鉴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构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必须以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前提,以互益型社团作为现实起点,调动包含农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主体参与,以此来期待市民社会、国家建设和现代化的共同成功。
其他文献
法治共和国的思想在人类思想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发端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罗马时期西赛罗、波里比乌斯的继承和发展;中世纪时,法治共和国思想笼罩在神学的阴影
本文以清代“奸细”罪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清代有关“奸细”罪的律例基础上,将与“奸细”罪相关的律,即:漏泄军情大事、盘诘奸细、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干名犯义;与“奸细”罪相关的
我国很早时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在该法律订立之初,人们就对其中的主要集中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关方面有颇多的争议。迄今为止
2005年10月27日,《公司法》修订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本次《公司法》修改是1993年《公司法》颁布以来最全面系统的一次。在修改过程中,立法者吸收了
数据库法律保护是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已引起欧盟、美国、WIPO等国际组织或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提供版权法保护已得到各国立法的确认。但是,由于版权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12月7号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贝拉会议中心正式开幕,全球192个国家派出代表团出席了会议,讨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此次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的进
公安机关担负着保卫人民,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迅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