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硫电池球状结构硫正极材料制备及改性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单质硫理论比容量高达1675mAh/g,理论比能量高达2600Wh/kg,且具有原料来源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锂硫电池在30多年前已得到关注。但由于锂硫电池反应机理复杂,易产生穿梭效应,电导率低等缺陷一直未得到规模化商业应用。常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最高理论比容量仅为300 mAh/g,而实际比容量更低,这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发展对高容量二次电池的需求。近年来,研究者们再次将锂电池的研究聚焦到锂硫电池研究与开发上,并发现构建微纳结构正极材料并进行复合是提高锂硫电池综合性能的有效手段,本论文旨在开发新型球形硫正极材料,并利用金属修饰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本文第三章以多硫化钠为硫源,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球状结构硫微米颗粒。通过与升华硫的对比实验证明,球状结构硫由于其较小的粒径,独特的表面形貌,在充放电过程中呈现了较明显的性能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制备过程中加入不同添加剂来调整硫结构以进一步提高性能。对比实验显示,添加F127后所制备硫微米球有较佳的电化学性能,其0.02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高达1050mAh/g,在0.1C倍率下高达630mAh/g。  本文第四章在制备硫微米颗粒基础上,采用化学还原法对球状微米硫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及修饰,包覆一层多孔金属层。通过SEM、TEM、EDX等结构与成分分析和CV、EIS、恒流充放电等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经过金属Pt以及Ni表面包覆修饰后可以极大地提高球状微米硫正极材料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
其他文献
过渡金属氧化物被认为是最好的电容器电极候选材料,因为它们具有比容量大和快速充放电等优点,这使得它们具有很高的商业用途,比如氧化镍。因而,本文用环境友好的木质素磺酸盐作模
水动力条件及泥沙冲淤特征是港口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制约港口正常运行与否的重要因素。青岛市拟在鳌山湾建设新港区,本研究对该区及邻近海域水文条件、地质地貌特征、海底沉
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generatedChemiluminescence,ECL)是由电化学反应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化学发光现象,是电化学和化学发光相结合的产物。单纯的ECL修饰电极在分析检测中有较高
类金刚石薄膜(DLC)是一种非晶结构的薄膜材料,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物理实验研究中,DLC薄膜因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和光学透过性,高的力学强度、高的质量密度和结构致密无微结构缺陷等优良特性通常被选作为聚变点火靶丸的重要烧蚀层材料。随着国内ICF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需要制备出大厚度且质量密度高,表面粗糙度较低和力学性能好的DLC薄膜。因此,开展大厚度且质量密度高,表面粗糙度较低和力学性能好
随着石油的广泛开采和使用,相关的石油运输安全成为目前较为关注的焦点。石油在运输中的泄漏,不仅会造成能源的浪费,也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对石油管道的寿命评估,缺陷检
热固性环氧树脂因其具有突出的耐热性能、机械性能以及电绝缘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用、电子、建筑等诸多领域,在高聚物树脂领域占主导地位,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对环氧树
基因芯片技术在临床诊断、个体化医疗、新药筛选及生物信息研究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有的固定生物分子的方法多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固定密度较低,被检测分子与探针分子难以有效接触,故需开发新的表面三维微阵列制备技术,以增加生物分子固定密度,提高检测效率和灵敏度。本论文以聚苯乙烯纳米粒子为组装基元,在玻片表面制备出了具有反蛋白石结构的三维接枝层,进而固定DNA探针得到了三维基因芯片。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结
学位
当前社会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CO_2过度排放所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得可再生生物燃料愈发受到关注。蓝细菌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光合自养微生物,能够捕集CO_2直接合成生物能源,因此基于蓝细菌的生物能源合成平台,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蓝细菌S.elongatus PCC 7942是目前主要使用的模式微生物之一。但以S.elongatus为载体合成生物燃料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