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方政府最早开始购买公共服务出现在1995年的上海浦东新区,当地政府部门将罗山市民会馆的管理运营委托给基督教青年会。从那以后,我国各个地方的政府相继都开始了购买公共服务的探索,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行为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并重点从质量保障角度方面对公共服务民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17年9月13日发行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中,发表了关于国务院开展提升质量行动的相关报道,更是强调了质量的重要性。如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方式备受关注,如何保障公共服务质量是当前实践过程中的难点。本文通过梳理近些年来国内外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结合新常态在经济方面对其带来的影响,以进程中的决策环节、主体选择环节、购买过程环节和结果评价环节为主线,从政策和制度环境、政府自身的管理、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公共服务产品市场入手,找出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质量保障的现实困境,总结出影响着公共服务质量的因素。并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角度对市场化进程中存在市场化不健全及国家各项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运用行政管理工具、经济政策方法给出相关解决路径,使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质量上更加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