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早期非增强CT扫描脑实质内高密度灶的鉴别诊断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bi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后早期非增强CT(non-contrastcomputedtomography,NCCT)扫描脑实质内新发高密度灶的影像特征,探究有助于鉴别脑实质内新发高密度灶为脑出血或对比剂渗出的NCCT征象,并评估其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中心接受MT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纳入取栓后早期(取栓术后24小时内)非增强 CT 提示出现脑实质新发高密度灶(Post-thrombectomy Intraparenchymal Hyperdense,PTIH)的患者,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源性栓塞、静脉溶栓、NIHSS评分、发病至穿刺时间、取栓次数、补救性支架植入比例及闭塞血管成功开通率。根据机械取栓术后24-48小时复查非增强CT扫描结果判定新发脑实质高密度灶为出血或对比剂渗出。若在术后24-48小时的再次非增强CT扫描发现原高密度灶被完全清除或几乎清除,则诊断该高密度灶为对比剂渗出;若发现原高密度灶持续存在甚或较前增大,则诊断该高密度灶为脑出血。比较分析脑实质出血组与对比剂渗出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非增强CT图像上的伴随征象,伴随征象包括:除脑实质高密度灶外,有无伴随蛛网膜下腔高密度、脑室内高密度以及局部占位效应。并以每一个取栓后新发脑实质高密度灶为独立研究单位,分析可能鉴别脑出血的非增强CT直接影像特征,其包括新发高密度灶的位置分布、高密度灶的最大CT值、高密度灶的体积、以及此高密度灶中有无高密度内混有低密度征。其中,高密度灶内混有低密度征是指:取栓术后首次非增强CT图像上,在新发的整个脑实质高密度灶内混有明显低于高密度灶的、相对低密度区的影像征象,且勾画的此相对低密度的感兴趣区,与邻近高密度灶的感兴趣区的平均CT值相差≥18HU。连续性变量结果以均数±标准差或者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类变量计算其构成比,结果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对可能有助于鉴别脑出血的影像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筛选出有助于鉴别诊断脑出血及对比剂渗出的影像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评估运用各影像特征进行单一及联合诊断的效率。结果:共回顾分析本中心136名接受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名患者(男性38名、女性39名,平均年龄65.3±12.8岁),在取栓术后24小时内的首次非增强CT上发现90处新发脑实质高密度灶;根据术后24-48小时复查非增强CT图像,最终诊断为脑实质出血患者38名,脑实质对比剂渗出患者39名。90处脑实质区新发高密度灶后确诊为脑出血43处、对比剂渗出47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源性、静脉溶栓、NIHSS评分、发病至穿刺时间、取栓次数、是否植入支架及闭塞血管开通成功率,在脑实质出血组与对比剂渗组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在脑实质高密度灶的伴随征象分析中,11名诊断为脑实质出血患者(28.95%,11/38)术后首次的非增强CT图像上伴随有蛛网膜下腔高密度;13名诊断为脑实质对比剂渗出患者(33.33%,13/39)术后首次非增强CT图像上伴随有蛛网膜下腔高密度,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173,P=0.678)。5名诊断为脑实质出血患者(13.16%,5/38)术后首次颅脑非增强CT提示伴随有脑室内高密度灶;对比剂渗出组患者中,脑实质高密度同时伴随有脑室内高密度的患者数为0,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0.025),伴随有脑室内高密度诊断脑实质高密度为脑出血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13.16%。28名诊断为脑实质出血患者(73.68%,28/38)术后首次颅脑非增强CT提示脑实质高密度灶伴随有占位效应;9名诊断为对比剂渗出患者(23.08%,9/39)术后首次颅脑非增强CT提示脑实质高密度灶伴随有占位效应,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9.754,P=0.003),伴随有占位效应诊断新发脑实质高密度灶为脑出血的特异度为76.92%,灵敏度为73.68%。以取栓后首次非增强CT上每一个新发的脑实质高密度灶为独立的研究单位进行分析,43个高密度出血灶中,基底节区出血灶32个(74.42%,32/43)、脑皮层区出血灶11个(25.58%,11/43),47个高密度对比剂渗出灶中,基底节区对比剂渗出灶25个(53.19%,25/47)、脑皮层区对比剂渗出灶22个(46.81%,22/47);脑出血组与对比剂渗出组的高密度灶最大CT值的中位数分别为90 HU(四分位距:72-108)、76HU(四分位距:67-86);脑出血组与对比剂渗出组的高密度灶体积的中位数分别为20.00 cm3(四分位距:9.96-30.00)、6.32 cm3(四分位距:3.54-12.52);脑出血组中高密度灶混有低密度征有36处(83.72%,36/43),对比剂渗出组中高密度灶混有低密度征的有10处(21.28%,10/47);取栓术后首次非增强CT上新发脑实质高密度灶的上述四种影像表现,经单因素分析,在脑出血组与对比剂渗出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取栓后脑实质新发高密度灶的体积及高密度灶内混有低密度征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比(OR)分别为2.93(95%CI:1.27-6.74)、9.24(95%CI:2.91-29.34)。高密度灶体积诊断脑实质出血最佳临界值为9.3 cm3,诊断灵敏度为76.74%,特异度为74.57%。高密度灶内混有低密度征象的诊断灵敏度为83.7%,特异度为78.7%。二种影像特征的联合诊断试验中,系列试验的特异度可达89.36%,平行试验的灵敏度可达93.02%。绘制高密度灶体积、高密度灶内混有低密度征象单一诊断及两者联合诊断脑出血的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arve,AUC)分别为 0.76(95%置信区间:0.66-0.87,P<0.001)、0.81(95%置信区间:0.72-0.91,P<0.001)及 0.85(95%置信区间:0.77-0.94,P<0.001)。结论:急性缺血卒中机械取栓患者,取栓术后早期非增强CT新发脑实质高密度灶若伴有占位效应或伴有脑室内高密度,则诊断脑实质高密度灶为脑出血的可能性大;其中脑实质高密度灶同时伴有脑室内高密度诊断脑出血的特异度高,但灵敏度较低。取栓术后非增强CT上新发高密度灶的体积大于等于9.3cm3、以及高密度灶内混有低密度征可以作为独立诊断脑出血的影像征象,二者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其他文献
为解决一字型钢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SBRB)承载力不高、稳定性较差和端部连接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屈曲约束支撑——开孔双核心钢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PDBRB)。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对PDBRB构造合理性、开孔形式的选择、重要设计参数、双核心板的工作机理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合PDBRB的设计方法,并给出设计实例。主要工作内容与结论如下:(1)设计了四组试件,采用ABAQUS软件对
研究目的:医院知识学习情境是临床医生学习的基本保障,所以建设完善的医院知识学习情境对提高临床医生能力、增强医院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构建一个临床医生知识学
节能减排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发电企业永恒研究的课题。对于火力发电企业,由于年利用小时数逐年降低,机组长时间在部分负荷运行,因此节能减排不仅需求十分迫切,而且潜力巨大,特别是辅机和主机之间的匹配方面。本文针对由于水泵运行状态偏离最佳工作区,而带来的机组耗电量大、整机效率低的问题,开展宣化热电热网循环泵驱动优化分析与改造研究。本文以河北建投宣化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的两台330MW双抽供热机组的热
目的:探讨伪原薯蓣皂苷(PPD)对双侧卵巢切除(OVX)诱导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心脏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选取8周龄,SPF级,雌性,apoE-/-C57BL/6J小鼠,OVX前进行为
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基因表达调控逐渐从母源调控转换为胚胎调控的一个关键时期称为母源胚胎转换。这个过渡需要整个胚胎内的胚胎基因组的激活,即EGA。在EGA过程中,母源
随着建设需求的不断提升,水泥卸船效率的不足,导致港口卸船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且经常导致环境的污染,主要原因是水泥与空气分离效率不足。为了提高水泥分离器的卸船效率
反应堆一旦发生小破口失水事故,大量的放射性气溶胶将会很快释放到安全壳内,这可能导致安全壳内的压力升高。为了在不污染大气和人类的同时降低压力,放射性粒子不能直接释放,
目的探讨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的作用,自噬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1)选取30只健康8周龄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三组
柑橘黄龙病(HLB)是影响全球柑橘产业发展的最严重病害之一。目前该细菌尚无法获得离体纯培养,严重阻碍了其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和致病分子机制的研究。HLB菌全基因组序列的公
目的:对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髋膝联合训练治疗肾虚髓亏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进行评价,总结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特点、独活寄生汤和髋膝联合训练的治疗机制,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