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十七大上,中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建设者既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法律素质。基于此考虑,中央同时提出了加强德育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全体社会成员都接受共同的、基本的道德准则、认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引领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具体任务。这就为在新时期如何更高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以其培养对象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体现出高校德育工作在整个德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事实上,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再加上敌对势力的文化进攻,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剧烈变化,一些人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怀疑,社会道德也出现了某种混乱乃至无序。这些变化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不少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剧烈的冲击,道德要求开始降低,价值取向出现一定程度混乱,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理想设计过于功利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然而,受各种原因影响,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在理念、制度设计和具体做法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这些问题已经并将继续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挥。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德育工作进行反思和重新厘定不仅对加强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而且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亦颇多助力。本文正是基于此考虑,试图在和谐社会视域下,对当今大学生德育工作问题进行相关的研究。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作了一些陈述。第二部分是和谐社会与大学生德育概念分析。主要对和谐社会与大学生德育概念进行了分析。包括和谐社会的概念、大学生德育的概念和大学生德育与和谐社会的关联性。第三部分是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探讨了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德育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为全文提供切入点。第四部分是大学生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从内因与外因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德育存在问题。内因是指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外因包括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现代媒体等方面的原因。通过对原因的全面分析,为如何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症下药。第五部分是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的各方面要求,再根据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法律素质的现实状况及高校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就和谐社会视域下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对策进行研究,主要从指导思想、德育理念、德育原则、德育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