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Chinese Learners' Overpassivization of English Unaccusative Verbs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i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动语态在英语语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英语学习者往往容易将不该用于被动的一部分动词用于被动语态。在英语中,非宾格动词与宾格动词均属于不及物动词,都不能用于被动语态中。然而两者用法上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宾格动词具有自主性,所在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施动者,而非宾格动词的主语在深层结构中实际上作宾语,缺乏自主性,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非宾格动词又有可交替性和不可交替性之分,前者兼有及物动词的用法,而后者只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   自1978年Perlmutter提出“非宾格假说”以来,非宾格动词过度被动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各种理论解释和假说,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母语迁移假说、及物化假说、动词后NP移位假说、动词使役说等等。对于中国学习者的非宾格动词过度被动化,国内学者已经有所论述,如:蔡金亭(2000),张华(2001)对中介语与作格动词的研究;陈万霞(2002),莫俊华(2006)基于语料库对非宾格动词被动化的分析等。但对其成因等一系列问题还缺乏深入的探讨。   基于认知和语用角度的解释,综合考虑词汇语义理论,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调查不同语境对外部使因和内部使因的提示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非宾格动词过度被动化中的作用以及学习者的整体英语水平与非宾格动词被动化错误的关系。论文作者试图验证如下假设:1.中国英语学生者存在非宾格动词被动化错误;2.学习者把非宾格动词用于被动语态,是因为他们认为事件的发生总是由外力引起的;3.学习者在外部使因的语境中比在内部使因的语境中更容易把非宾格动词过度被动化;4.可交替和不可交替非宾格动词在用于被动语态方面的几率不同;5.随着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学习者受推测等认知因素的影响越小,非宾格动词被动化错误越少。   本研究选取120名中国学生为受试者,按其英语总体水平分为:高(英语专业研究生),中高(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中低(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低(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份翻译测试,一份非宾格动词测试,和一个过度被动认知态度调查。通过对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本研究证实了所提出的五个假设的正确性。本研究的结论对中国英语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教师在教授被动语态时,可以尝试将不及物动词的进一步分类引入其中,使学习者从认知上对非宾格动词句式和被动句式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英语语法书的编撰也可以考虑将不及物动词的这一分类引入。
其他文献
二语写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产出性技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焦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写作焦虑是指跟写作情形有关的焦虑,如逃避写作任务,担心自己的作文被他人阅读
20世纪80年代后期杂合的出现给整个翻译界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杂合”这一概念最先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后来才慢慢扩展到语言学、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等社会领域1。传统翻译
学位
标句词that标记后面从句的陈述意义,所处位置为从句中主语前的位置,由标句词为中心语,加上作其补语的从句可构成标句词分句CP。在英语中,that在大部分关系从句和补语从句中可以省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流派的源头。作为楚辞的创作者,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向世界传扬中国文化,目的就是将中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