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a类RNR大小亚基互作界面重要氨基酸残基的鉴定及RNR大亚基靶向的抗肿瘤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xj86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NR)是生物界唯一能催化4种核糖核苷酸(NDPs或NTPs,N=A,G,C或U)还原生成相应脱氧核糖核苷酸(d NDPs或d NTPs,N=A,G,C或U)的酶,广泛存在于各物种中。RNR为DNA的正常合成和损伤修复提供原材料,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因此RNR可作为抗肿瘤、抗细菌和抗病毒等的靶点之一。我们仍对RNR酶催化机制、构象变化、全酶结构等了解得不够彻底,临床上使用的RNR抑制剂如羟基脲和吉西他滨存在靶向性差、毒性大、易产生耐药等缺陷。为了进一步阐明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催化机制,为设计新型高效低毒的小分子抑制剂提供思路,因此本文主要围绕Ⅰa类RNR大小亚基相互作用界面氨基酸残基的功能和RNR大亚基靶向的抗肿瘤小分子抑制剂进行研究。围绕RNR大小亚基相互作用界面的氨基酸残基,我们的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我们基于大肠杆菌RNR有活性的α2β2全酶结构模型分析大小亚基界面可能介导亚基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的氨基酸残基,发现可能存在E52-R329/R323和E350-R639/R735两组氨基酸残基介导亚基相互作用,通过比对多个物种的蛋白序列发现RNR大亚基R329以及小亚基E52和E350是非常保守的残基。2)通过突变体活性检测、大小亚基结合常数测定和N3CDP实验发现E52、R329和R639的突变体几乎完全丧失酶活性,与对应亚基结合能力减弱(E52Q除外),证明了大肠杆菌RNR小亚基E52以及大亚基R329和R639是酶活性必需的氨基酸残基且介导亚基相互作用。3)我们将E52Q放在可部分克服conformational gating的F3Y122·-β2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EPR实验和酶活性检测发现E52Q/F3Y122·-β2与WT-α2反应可生成自由基中间体Y356·和N·以及还原产物dCDP,表明E52Q/F3Y122·-β2通过克服conformational gating挽救E52Q-β2酶活性,证明E52参与conformational gating。4)通过大小亚基结合常数测定、Pull-down实验、分子筛和负染电镜,我们发现E52Q/F3Y122·-β2与WT-α2在反应过程中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可形成稳定但不对称的α2β2复合物。5)我们借助F3Y122·-β2研究R329和R639的作用机制,发现F3Y122·-β2挽救了R329A-α2、R329Q-α2和R639Q-α2的酶活性,提高了R329K-α2的酶活性,表明大亚基R329和R639也参与conformational gating。6)我们利用定点突变构建人RNR大小亚基对应的突变体,通过酶活性检测发现人RNR小亚基E106和E363及大亚基R324的突变体酶活性极低或丧失,表明这三个残基同时也是人RNR酶活性必需的。围绕RNR大亚基靶向的抗肿瘤小分子抑制剂,我们的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并优化了一套基于PCR测定人RNR多种底物酶活性的方法,测定结果与HPLC测定dCDP的结果基本吻合,可用于多种类型RNR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2)我们以人RRM1活性中心作为结合配体的对接口袋,通过多种分子对接技术对荷兰SPECS数据库进行了三轮虚拟筛选,获得287个靶向RRM1活性中心的候选小分子化合物。3)我们通过检测化合物对重组RNR三种底物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得到9个对RNR抑制作用强于羟基脲的化合物(RM23、RM26、RM27、RM41、RN15、RN27、RN41、RN78和RN81),其结构特征具有多样性;通过检测这9个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发现RN27和RN81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抗肿瘤谱广,其中RN81的IC50多在5-10μM。4)我们选择RN81为苗头化合物,从SPECS数据库和Chemdiv数据库搜索得到19个结构类似物,通过体外重组RNR酶活性测定和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测定发现RN8106、RN8107、RN8112、RN8113和RN8116等可抑制RNR酶活性和多种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与RN81相当或更强。5)RN81及其三个结构类似物RN8106、RN8107、RN8113与RRM1活性中心呈现较好的对接形态,且均能使RRM1的荧光发生淬灭,淬灭强度具有浓度依赖性,证明这四个化合物与RRM1有相互作用。6)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中,RN81、RN8106、RN8107、RN8113处理三株胰腺癌细胞后使克隆形成数减少,再次表明这四个化合物能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d Ns的补充能增加克隆形成数,部分减弱这四个化合物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间接表明这四个化合物通过影响DNA合成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别用流式技术、Ed U、WB检测RN81、RN8106、RN8107、RN8113处理胰腺癌细胞株24 h后对细胞周期分布、DNA合成、靶蛋白水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这四个化合物都会导致三株胰腺癌细胞发生S期阻滞,DNA合成减少,但不影响RRM1的蛋白水平。综上所述,我们一方面对RNR亚基界面氨基酸进行探究,发现了小亚基E52和大亚基R329、R639均对RNR酶活性至关重要,证明了其机制为参与大小亚基相互作用和conformational gating,同时验证了在人RNR中E363、E106和R324等对应残基也对维持RNR酶活性必不可少,丰富了我们对RNR酶催化过程的认识。由E52Q/F3Y122·-β2与WT-α2形成的高比例且稳定的α2β2复合物为后续获得高分辨率的有活性的全酶结构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筛选和验证多个小分子化合物,获得了RN81、RN8106、RN8107和RN8113等多个抗肿瘤谱广的非核苷类RRM1小分子抑制剂,证明了这四个化合物在细胞内通过抑制DNA合成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非核苷类RRM1抑制剂的研究为RNR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其他文献
肌腱异位骨化是以肌腱组织中出现成骨细胞并形成骨组织为特征的临床难治性疾病,常继发于肌腱损伤或手术创伤。肌腱异位骨化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疼痛、水肿、关节活动受限、肌腱力学性能下降甚至断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局部注射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或冲击波治疗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尚无有效疗法能够治愈肌腱异位骨化。虽然近年来针对肌腱异位骨化的研究揭示了损伤、炎症等因素在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
随着我国考古学科的发展,大量土体遗址被发掘出来。由于土遗址暴露在自然条件下,极易遭受损毁和破坏,需加以保护。其中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由于受水力作用影响较大而极易发生破坏,因此针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改良与修复的材料和方法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许多传统天然材料,在土体性质改良方面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因此,如何将这些传统天然材料,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研究,并应用在土遗
背景与目的:miR-184-U(突变型的miR-184,r.57c>u)在多种家族性遗传性眼病中被发现,但在这些眼部疾病中,miR-184-U的生物学功能和致病机制仍不清楚。既往的研究表明circRNA可以作为某些miRNA的海绵,但是目前尚无研究探讨miRNA或其突变体是否会影响circRNA的表达。因此,本研究通过使用化学合成的miR-184-U模拟体及miR-184-C(野生型的miR-18
目的目前迫切需要寻找确定治疗骨肉瘤的新分子靶标。环状RNA是一类内源性RNA,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并在调节基因表达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在骨肉瘤中,环状RNA的潜在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评估了骨肉瘤中环状RNA circFAT1的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特性。方法首先体外实验明确circFAT1在骨肉瘤中环状RNA的特性,评估circFAT1/miR-375/YAP1对人骨肉瘤细胞生
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研究了基于聚己内酯明胶纳米纤维的化疗光热治疗协同肿瘤治疗平台和基于聚己内酯明胶纳米纤维的饥饿治疗化疗协同肿瘤治疗平台第一部分以纤维或水凝胶作为主要形式的局部药物传输系统,已成为有效治疗肿瘤的一种技术方式,但由于其治疗功能单一,导致疗效有限,在实践应用中受到挑战。本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纳米纤维的多功能局部药物传输系统,可以通过小切口微创手术方式植入体内,发挥治疗肿瘤的作用
胰腺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为恶性和致命的癌症之一,死亡率与发病率之比接近1.0,5年生存率极低。胰腺癌往往起病隐匿,缺乏早期症状,多数病例诊断之时已经是中晚期,没有手术治疗指征。药物治疗是胰腺癌患者治疗的重要选择。目前,由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组成的联合用药方案FOLFIRINOX是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的一线化疗方案。研究表明,接受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只有6.
骨肉瘤是一种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次为老年人(双峰现象),容易发生转移,最常见部位为肺部,而肺转移往往是骨肉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5年总生存率不足20%。目前,骨肉瘤肺转移的机制尚不清楚,而免疫疗法等新颖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一定挑战。越来越多的肿瘤免疫学研究聚焦于趋化因子。一方面,趋化因子可以激活和增强各类免疫细胞发生迁移,另外一方面,趋化因子可增强肿瘤细胞增
研究目的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统计确诊的胃癌新发病例就超过100万例。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胃癌发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预后极差。抑癌基因的表观遗传异常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尤以DNA甲基化最为普遍。DNA甲基化修饰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筛选出因表观遗传改变而失活的抑癌基因,明确其作用机理,将有助于了解胃癌发生发展,为将来的临床诊治研
在精准医疗时代大背景下,疾病风险预测已成为疾病预防和诊断领域研究的热点,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基于疾病易感遗传标记开发疾病风险预测模型是目前最可能实现的一种策略。同时,癌症精准医疗已经走在了精准医疗时代的最前列,癌症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公认趋势。随着大量的癌症易感遗传位点以及靶向用药位点不断被发现,可靠的癌症易感基因及遗传变异位点数据库已经成为了癌症精准医疗的关键。因此,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利
【研究背景与实验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征,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孤立的小肝癌通常首选外科手术治疗,五年存活率可达50%以上。但肝癌发病隐匿,患者确诊时一般已达中晚期,仅有部分患者有机会接受肝移植,仍有许多患者需要接受传统化疗或近年新兴的基因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众所周知,传统化疗药物的选择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