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客观化抒情策略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联大诗人群”作为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创作群体,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战时半封闭的学院空间)及成熟的现代主义风格进入近几年的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并伴随着诗歌大师穆旦的推出渐有升温之势。 本文以“客观化抒情”为切入角度,一方面分析这一诗人群体带有本土特色的现代主义创作风貌,另一方面具体结合诗歌文本,深入探讨促使客观化抒情效果生成的可能因素和自觉策略,主要包括戏剧化、意象、知性三方面。诗歌的戏剧化不仅意味着一种现代人生态度和距离审美的观照方式的确立,也涵盖了诸多具体的文本操作技巧,如矛盾手法,小说、戏剧因素的渗透等,以表现上的客观性与间接性促成了诗情的客观化;意象不直接表情,而以“客观对应物”的承载蕴蓄和暗示象征来间接传达,从另一条途径抵达客观化抒情,可分为描述型、隐喻型、象征型三个层次类型,随着诗人主体情感隐藏的逐渐深入和观点理念的不断开掘,暗示性效果递增,诗歌的客观化抒情效果亦有不断强化的趋势;“知性”则以智性、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及联大诗人特有的玄学思辨与诗化哲学的追求,导致对传统抒情的疏离乃至放逐,形成冷硬的客观化抒情诗风。 论文在引言中介绍了这一诗人群体的生成背景及“客观化抒情”策略的形成和特质,主体部分共三章,分述戏剧化、意象与知性,呈并列关系。在论述方法上影响接受研究与历时性对比研究兼顾,抽象的理论梳理与具体的文本细读相结合,既承认联大诗人诗歌创作的方法策略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又注重阐释这种影响得以实现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外在现实条件,即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最终获得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其他文献
泰山是一部石刻的大书,泰山石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局部缩影",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泰山石刻融书法、景观、文学、雕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是一种具有多重审美价值的综合艺
贾宝玉和奥涅金分别是两部辉煌的文学巨著的主人公.作为两个艺术典型,他们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在出身背景、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性格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
鲁迅对魏晋文学不仅有着精深、独特的研究,而且他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艺术风格等都打上了魏晋风度的印记.作者通过对鲁迅与魏晋文学这一研究课题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追寻和总
时代文化的变化总会导致对沈从文创作的重新解读,对沈从文的重新认识.本文梳理了当代文学史对沈从文由回避到发现、再到某种新的遮蔽的历史线索.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背后,掩藏
“三分思维”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思维方式,它实现了对主客二分的“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但长久以来,“二分思维”左右了美学的发展,产生众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在新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