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与案例研究——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文化形态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r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与案例研究》是《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研究脉络之一。它从历史格局、生态文化、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要素五个方面探讨了在当代城市发展背景下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理论与案例,指导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建设,以达到人居环境科学的总目标。本文是体系中的生态文化形态研究部分。   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曾经提出过生态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密切的联系,当代城市建设中,由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生态恶化问题逐渐受到重视,而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来提出解决的办法将是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一个新的途径。生态文化是与城市生态有关的文化,即为协调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及其总和,其核心价值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城市在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城市传统文化的断裂,以及现代社会中伴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文化的处境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下,论文拟通过对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文化追根溯源,挖掘西南特色的生态文化,旨在为未来西南山地城市规划时提供生态文化的建设策略。   论文从生态文化的本质入手,将生态文化形态从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讨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总结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文化发展的过程,归纳生态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案例研究,提出建设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文化的对策。   首先,从区域、地理环境、民族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文化形成的背景,从中总结西南山地城市的主要生态文化思想。结合城市文化与城市形态的普遍联系,建立生态文化所包含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研究框架。   接下来对生态文化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进行分别研究。物质形态从“宏观--中观”层次层层剖析,以系统分析的思路详细解读了西南山地城市在城镇山水格局、城市街道、城市界面、城市节点地域性建筑构成的生态文化特质和面临的问题;非物质形态从制度和精神两个层面,以历史发展的角度剖析了西南山地城市的发展与现状问题,同时也关注到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间的相互影响。   在对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文化形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文化形态演变与发展趋向,总结西南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形态的演进过程、动力和一般规律,通过调研考察现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基于历史和现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预判。   第六章针对现状建设问题,立足于传统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文化思想,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机遇和挑战下,提出可行的建设策略,包括山水格局的维护、城乡一体的城镇格局、城市内部集约建设、绿色地域建筑、新城市文明的树立等方面对城市生态文化的建设进行了积极的策略思考。
其他文献
伴随着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内的不断发展,设计方法与形态的关系在数字平台下被重新改写,在复杂性科学与参数化技术的影响下,建筑形态开始向着动态、模糊、复杂的方向发展。但是有
当今在快速的城市化推动下,城市的盲目扩张和房地产毫无节制的开发使城市的户外活动空间急剧减少,人性化社会和宜居城市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城市滨江公共空间作为城市
传统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使乡村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生活等传统元素不断消亡,乡村居民对本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因此而逐步丧失。虽然“地域”和“乡村”一直作为建筑设计领
能源问题是人们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能源。在建筑的应用领域中,太阳能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是热水系统的利用,所以充分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是在建设进程中规划不全面,开发无序,
本文对城乡统筹下新农村社区建设及新民居建设的现状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分析城市居住社区规划建设与借鉴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阐述城乡统筹发展下新农村社
钢材凭借其优良的物理特性,在当代已经成为利用率极高的建筑材料,而钢结构也已成为建筑产业发达、建筑设计水平较高国家的主导建筑结构,近些年我国的钢结构建筑也有了突飞猛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对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国内对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从早期的绿色建筑概念的引介,到国外评价体系的介绍,再到各国评价体系的对比逐步
明清太原县城,建成于明洪武八年(1375),曾为明、清、民国太原县治地600余年,县城在晋阳古城基址上建成,明清两代下辖百余村落,其西为包括蒙山、龙山等在内的太原西山带,境内有晋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于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绿地作为塑造和改善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日益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