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课题在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基础上,通过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与动脉自旋标记(ASL)中的各参数值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优势,为脑膜瘤的病理分级及亚型分型提供参考,进而为临床准确诊断、科学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44例(包含良恶性),严格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收集,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扫描和2D-ASL检查,再行DCE-MRI扫描,最后行常规增强扫描。应用Siemens Syngo工作站并采取Tissue-4D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取DCE-MRI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液回流常数(Kep);运用Siemens Syngo工作站采用mosatic split to one sevies程序处理后,生成相对脑血流量伪彩图,获得ASL定量参数:相对脑血流量(rCBF)。分别比较高低级别脑膜瘤、不同亚型脑膜瘤各参数值的特点,定量分析两种灌注参数(Ktrans和Ve)与肿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并评价其诊断效能。应用SPSS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行统计分析,病理级别及分型根据2016年版WHO分类标准。结果:分为WHOⅠ级脑膜瘤和WHOⅡ级脑膜瘤两组,WHOⅠ级脑膜瘤(良性)38例,WHOⅡ级脑膜瘤(恶性)6例,病理亚型中主要有脑膜上皮型9例,纤维型12例,过渡型15例。所有患者均能在ASL和DCE检查中明确显示病灶。1.脑膜瘤病理分级及分型ASL参数特征:ASL序列所生成的rCBF伪彩图像示良、恶性脑膜瘤瘤体区灌注均升高。组间比较:良、恶性脑膜瘤瘤体区rCBF均值分别为622.616±152.5147和486.250±51.1875,无统计学差异(t=1.761,P=0.086);近瘤周区rCBF值分别为329.050±30.1048和175.892±64.88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8,P=0.062)。组内比较:良、恶性脑膜瘤瘤体区rCBF值均大于同级别近瘤周区rCBF值,差异显著(P<0.05)。2.脑膜瘤病理分级及分型DCE参数特征:组间比较:良性脑膜瘤Ktrans、Ve、Kep值分别为(0.105±0.060)min-1、0.361±0.116、(0.287±0.128)min-1,恶性脑膜瘤Ktrans、Ve、Kep值分别为(0.274±0.078)min-1、0.652±0.165、(0.422±0.089)min-1,良恶性脑膜瘤Ktrans、Ve值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值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0.05)。WHOⅠ级脑膜瘤不同亚型(脑膜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之间Ktrans、Ke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值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Ktrans、Ve、rCBF值与脑膜瘤级别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s分别为0.475、0.435、-0.328,P<0.05)。两种灌注参数(Ktrans和Ve)对比有相关性(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Ktrans=0.187/min-1时,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2.1%,当Ve=0.701时,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5%、100%。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显示对比剂首过后,所有脑膜瘤瘤体区信号升高幅度较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白质区相比幅度增大。结论:传统MRI仅可以显示出脑膜瘤的信号特征及周围组织情况,对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难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PWI技术是诊断脑膜瘤的补充技术,是近年来MRI多模态成像技术的研究热点,其中ASL操作简单,无需注入静脉钆剂,可在组织水平定量评价脑血流灌注情况,其参数rCBF在良、恶性脑膜瘤瘤体区与近瘤周区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值得推广。DCE-MRI在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较高,DCE能够观察肿瘤组织血管分布与血流灌注信息,其灌注参数可以对脑膜瘤进行分级评估,对病理分型能提供较准确的信息,有助于临床对脑膜瘤病理分级及亚型分型进行鉴别,对术前治疗方案的设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