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空缺通常指一种语言中体现其文化特点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缺失,没有恰当的对应或对等成分。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往往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这是因为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翻译,不但涉及到双语转换,而且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流,沟通甚至冲突。研究和解决词汇空缺现象的翻译,对于丰富本民族文化,更为全面地认识主、客观世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消除彼此之间沟通上的障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也有助于提高翻译效果,强化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扩大翻译学视野、促进翻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词汇空缺产生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主要表现在语法、语义及文化等方面。翻译中由于语言结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方法方面的种种差异所造成的语言可译性障碍并非绝对的。可以通过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补偿。因此,词汇空缺的绝对不可译性是不存在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在翻译中处理以词汇空缺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因素差异问题一般有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奈达主张对等翻译,强调在翻译中寻求与原文信息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注重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同或近似的反应,其实质属于归化的翻译方法。韦努蒂主张发展一种抵御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体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注重译文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异质成分以促进各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实质上是在强调异化的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是译者面向两种语言及文化差异,针对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译者在决定源语文化因素在目的语中的取向与依归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词汇空缺的翻译不宜,也不可能始终一成不变地遵循一个原则或采用一种策略。所有制约因素都对译者在处理源语文化因素在目的语中的取向问题上,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影响着词汇空缺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因此,在词汇空缺的翻译中,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不过于强调二者的区别,在不同的因素影响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实际翻译中还应注意读者的可接受性及对文化的传播这两个原则。译者在考虑目的语读者、翻译意图、文本种类、词汇空缺类型及语境等多种因素前提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处理词汇空缺翻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