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这使得企业收益计量、列报等引起了会计界的广泛关注。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不断产生新的、非传统的收益。传统收益确定模式只对已实现的收益进行报告,不反映其他未实现的收益,进而导致不能全面、真实的列报当期收益,不能满足信息报告使用者对企业业绩信息的需求。因此,在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充分考虑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建立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列报模式,使得列报的相关信息真实公允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利润表存在的不足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的会计机构逐步加快对企业业绩报告的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重点研究如何列报企业的收益信息才能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传统利润表进行改进,结合企业实际报告企业的全部财务业绩。但在综合收益表应具体列报哪些项目、如何列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分歧。综合收益表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企业的经济事项,为使用者提供更为决策有用的业绩信息。目前,我国市场成熟度不高,利润表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如何改进和在改进时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并推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多地考虑中国的情况,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在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传统利润表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通过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综合收益报告的研究,结合我国对传统利润表的初步改进,分析综合收益对我国的影响。根据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综合收益下我国利润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策略,并指出我国推行综合收益报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综合收益理论下对我国利润表进行改革,有助于改进现行利润表的缺陷,推进我国收益列报模式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助于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解决使用者信息需求的提高对收益确定模式带来的挑战,提高收益报告在决策中的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