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ctinomycetemcomitans)、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福赛氏类杆菌(Bacteroides forsythus, B.forsythus)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ntermedia)和齿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 denticola)被认为是龈下菌斑中主要的可疑致病菌,与慢性牙周炎关系密切。洁刮治术和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ing,SRP)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首要方法。治疗后龈下微生物的变化是影响慢性牙周炎SRP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慢性牙周炎患者SRP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探诊出血(BOP)的变化以及以上五种微生物检出率和量的变化的观察,分析这五种微生物的变化与SRP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探讨在这一人群中对预测和评估SRP治疗效有价值的微生物指标。 本研究选取20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每个患者口内选取牙周袋最深的两个位点作为观察位点,共40个位点。在治疗前检测临床指标PPD,CAL和BOP,同时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经过口腔卫生指导和全口彻底洁刮治,3个月后再次测量所选位点的临床指标,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采用PCR和反杂交的方法对A.actinomycetemcomitans、P.gingivalis、B.forsythus、P.intermedia和T.denticola进行半定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