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分析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的银行风险管理。首先,回顾了资本监管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历史文献,从投资组合的管理者、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激励约束、银行的差异性五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对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最新修改进行了全面解读。其次,巴塞尔资本协议认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对这三大风险分别进行了展开研究。最后,就我国银行业如何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市场风险管理策略、操作风险管理策略。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数理建模、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等方法,对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的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2010年,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试点银行开始启动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实施工作。从试点情况来看,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任重道远,二是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不健全,三是流动性风险管理薄弱,四是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银行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急需转变。(2)对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而言,由于样本之间的相关性,基于组合测度的信用风险与单一样本的风险加总两者之间差异较大,实证数据显示前者比后者减少了69.7%,这提醒国内银行业不仅要关注对单个客户的风险评估,更要重视信贷组合的风险评估。本文对CreditMetrics模型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计提的风险资本比原模型少1.7个百分比,这意味着从节约资本的角度而言,本文对模型的改进是成功的。此外,只要数据充分,国内银行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模型和技术开发出符合协议要求的内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用风险评估。(3)2001-2010年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非常大,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波动幅度分别达到了24.69%和27.49%。由于我国企业大多是债务型货币错配企业,当人民币升值时,正的资产负债表效应要大于负的进出口效应,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改善使其信贷能力会有所上升;反之则相反。换言之,金融危机资产负债表模型适用于我国。因此,银行在评估企业的汇率风险时,应该重点关注其带来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此外,汇率风险的最强阶段出现在滞后一期,其当期和长期效应并不明显。(4)在由内部舞弊导致的操作风险事件中,员工和审计人在主观上都有舞弊的内在冲动,并且后者更大。银行通过控制一些参数的数值如审计人舞弊的额外收益、加强制度建设等,可以影响员工和审计人的行为决策,减少内部舞弊事件的发生。此外,银行加重对员工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只能在短期内抑制舞弊行为,从长期来看不会减少舞弊事件,其唯一作用只会使审计人更多的不尽职;而加重对不尽职的审计人的处罚力度,能有效降低员工的舞弊行为,但从长期看,对降低审计人的不尽职行为没有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