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数据应用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导向。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渗透,使教师可较以往更快甚至是实时地获取更多元、更完备的教育教学数据。然而拥有数据不等于能够应用数据改进教学,为推进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充分改进教师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系统优化教师数据应用尤为重要。课堂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一线基地,教师课堂数据应用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最为直接。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能力及其所处的课堂环境在教育信息化中起到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系统探讨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现状与促进策略对于其它学科教师应用课堂数据促进学生成长、教育数据系统的建设与优化、学校数据文化培育乃至服务支撑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参考价值。结合现有相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研究面向覆盖不同性别(男性、女性)、不同学历(本科、研究生)、不同授课阶段(小学、初中、高中)、不同职称(小学一级、小学高级、中学二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的20名信息技术教师展开半结构化访谈,采用类属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资料分析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有效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应用学生课堂数据的系列策略,开展相应的促进策略应用实践,以深入探讨课堂数据应用促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优势与局限性,为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充分的参考与支持。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现状研究结论在应用过程上,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过程更倾向于即时响应与当堂消化,而忽视课堂数据应用的系统规划。应用意图上,教师应用课堂数据集中关注自身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表现为支持知晓、规范评价、收集作品、实时互动、选拔优生。在应用环境上,由于学科定位模糊、学科考评要求低的影响,校内组织环境对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关注较少,少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电子化、即时可视化的课堂环境给教师带来数据应用便利的同时,也使课堂秩序管理相对困难。应用需求上,主要表现为学科发展、技术平台、培训指导、协作应用等四个方面的需求。2.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影响因素研究结论研究识别出的16个影响因素几乎都受到一半及以上受访教师的关注,其中受所有受访教师关注的影响因素有“辅助资源”、“学科教学特征”、“结果期望”;不同授课阶段及不同职称教师对影响因素的关注程度差异相对较大;教师课堂数据应用影响因素作用层面复杂多样,其中“学科教学特征”对教师课堂数据应用具有最基础的影响作用,而“教学态度”、“数据素养”、“结果期望”、“技术工具”、“时间精力”、“学生参与”、“辅助资源”、“学生学习态度”等因素彼此间相互影响,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最直接的驱动力因素。3.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促进策略研究结论研究在综合考察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课堂数据的应用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与成长为基本指向进一步从观念更新、学科适切、能力培育、技术优化整合、学习共同体构建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系列策略,即发掘数据应用价值,更新课堂数据应用观念;回归学科教学本质,探究课堂数据应用导向;洞悉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升教师数据素养;整合课堂技术力量,优化数据应用过程;推进多方数据参与,构建数据支持的学习共同体。4.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促进策略干预实践研究结论研究基于整合现有课堂数据技术工具的促进策略,开展4个教学周的教学干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课堂数据工具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表现,在学习氛围上的提升尤为明显,学生对课堂数据工具应用的整体满意度较高,未来应用意愿趋于两极化,同时,课堂数据应用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性、课堂数据应用与教学注意力的调配性、课堂数据应用与学生隐私保护等问题亟待未来研究与实践的充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