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层状云降水系统微物理过程观测和模拟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lan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吉林省2007年5月15日高空槽天气过程和5月28日冷涡天气过程影响下形成的层状云降水个例进行了分析。利用PMS粒子测量系统和机载温湿仪等仪器取得的两次不同天气过程下层状云垂直探测资料,结合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吉林省春季两类典型天气系统影响下降水云系的宏微观结构特征;利用探测平飞时获取的资料对冷云可播性进行了分析;并应用一维层状云雨滴分档模式对两次降水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由观测资料分析可知,高空槽影响下的As云中云滴数浓度最大值比冷涡影响的As-Sc云系高一倍;液态水含量方面,高空槽系统下As云中在0℃附近取得极大值,冷涡系统下As-Sc云系中,极大值出现在上层As云中-4.8℃左右处。高空槽系统影响下的As云中,FSSP-100、2D-C和2D-P探测到的粒子数浓度、含水量和平均直径随高度呈不均匀性分布;冷涡影响的As-Sc云中,FSSP-100测得As云中粒子平均直径远大于Sc,2D-C和2D-P探测到的上层As云中粒子浓度和液态含水量分布相对均匀,而下层Sc中粒子浓度、液态含水量值和平均直径都极小,这是由于云层之间存在一干层,使As云中的部分大云滴和雨滴在下降过程中迅速蒸发掉,不利于降水形成。两次个例中,不同高度层中云粒子谱型均差异较大。对云中可播性研究发现,高空槽影响的As云中可播区均为强可播区,冷涡系统影响的As-Sc云系中可播区的1/2为强可播区。 模式模拟结果显示,高空槽影响的As云系降水中,初始雨滴的形成主要依靠冰晶的融化;而冰粒子与过冷水的碰撞增长及云水的自碰并过程是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冷涡影响下As-Sc云系形成的降水过程中,降水初始阶段是冰晶碰并过冷云水产生;降水持续阶段,雨滴的形成主要由云滴间的相互碰并完成,同时存在少量冰晶与云水碰撞形成雨滴的现象,从而形成连续均匀的毛毛雨。
其他文献
本文在全球海洋环流模式MOM4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球三维模式海洋模式碳循环模式(BCCOM),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该模式结果与MOM4模拟结果相比,更能真实的反映海洋碳循环的分布情况
热带气旋(TC)强度变化是下垫面、大气环流背景和TC内核动力过程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南海是西北太平洋TC主要发生源地之一,TC一旦在南海尤其是其北部海区生成或发展,登
针对高山蔬菜连作障碍,选择耐寒性较强的白萝卜品种与白肋烟进行套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隆福春、赛雪春和韩玉春是与白肋烟套作的较好白萝卜品种;3月5~25日是白萝卜与白肋烟
对杂交中稻丰两优香1号进行不同播期、密度、施氮量和水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是影响中稻生育进程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播期对
在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教育内容发生着转变,其中声乐教学的发展逐渐的凸显出来。在声乐教育创新中,心理学导向是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明确
本文主要利用2006年和2007年冬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苑田径场上开展雾综合观测中获得的南京地区雾的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南京地区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和锋面雾形成的天气背景
积层混合云系是重要的降水系统,也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作业对象。研究积层混合云对于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和人工影响天气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详细分析了贵
为研究大雾中微物理参量及雾滴谱的演变特征,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谱仪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资料,综合分析了2006年12月24日-27日南京市区及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南北半球际大气涛动(IHO)季节、年际及趋势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夏季风异常、我国春季气候异常的联系进行了诊断研究,并且使用AMIP II模式资料进行
南方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由于冻雨发生地域性较强且是小概率事件,持续时间也多半不会太长,国内外对冻雨研究不多。然而,2008年初,受持续南下的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南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