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鞭毛是一种细菌菌体表面比菌体细很多的弯曲而细长的丝状体,具有运动和趋化功能,能够帮助细菌粘附及侵袭宿主细胞,促使宿主发生促炎性反应。鞭毛在表达调控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能量的不必要耗损,具备了一套高度有序的表达调控系统,与其自身精密的结构组装相配合,鞭毛才能发挥其功能。本实验将实验室已构建好的含不同长度5-UTR的flhDC全长基因及相应启动子片段的质粒分别转化沙门氏菌STM542及大肠杆菌Top10、JM109菌株,通过测定重组菌株的动力及酶活性来初步评估不同长度片段启动子对flhDC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精确测定相应片段启动子的活性差异。动力结果发现,含986bp和1201bp的flhDC全长基因的重组菌株,在不同阿拉伯糖诱导浓度下呈现可诱导性,在诱导浓度为0.5%的时候动力表现最大。含1572bp、1752bp和1938bp的flhDC全长基因的重组菌株呈现不可诱导的趋势,含1572bp flhDC全长基因的重组的菌株动力只比空白对照略大,其他两个明显大于对照。酶活性结果显示:只含空质粒的重组菌株未经诱导时的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量很高,根据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机制,转入含lacI基因的质粒后,依然抑制不住空质粒的酶表达,将含表达阻遏蛋白能力更强的lacIq基因的质粒导入后,才得到抑制。1201bp、1752bp和1938bp全长flhDC基因对应的启动子经诱导后表达量较高,1572bp对应的反而比1201bp对应的启动子酶活性要小,推测可能是在该区域具有弱化子特征。 为了避免将打靶片段转入受体菌时需高感受态效率的问题,本实验在利用rpsL基因作为反向筛选标记的Red敲除时,将打靶片段连接温敏质粒pIDM-T,可直接进行转化。因rpsL基因反向筛选只能在其存在突变的链霉素抗性菌种中使用,故本实验对沙门氏菌527的rpsL基因进行突变,使其变为链霉素抗性菌株。在对大肠杆菌Top10进行ngK基因敲除时,发现打靶片段并非整合在打靶基因处,可能是Para启动子和Top10菌株自身rpsL基因的存在,使50bp的同源臂进行同源重组更加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验将Red同源重组系统与I-SceI核酸内切酶切割筛选进行结合,构建了含I-SceI基因的pKD-SceⅠ质粒及含I-SceI酶切位点的pIDM-T-chl质粒,将这两个质粒转入受体菌进行敲除时,期望对pKD-SceI质粒进行阿拉伯糖诱导后所表达的I-SceI核酸内切酶,对pIDM-T-chl质粒进行切割,从而提高敲除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