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丧服变革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lhyh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服是在丧葬礼俗中生者为悼念死者而穿用的一类服饰。中国丧服文化的历史非常久远,在春秋时期,由儒家在周代礼仪和民间丧俗的基础上,根据宗法社会的现实需要,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化规范,后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与政治紧密结合的服饰类型。其等级划分之缜密、形式仪节之繁琐、人文内涵之丰富,远非其他类型的服饰可以比拟。作为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丧服制度受到统治者格外的重视,各个朝代根据统治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在晚清之前漫长的封建时代里,这些变革一直是温和而缓慢地进行的。近代鸦片战争以来,面对抵御外侮的节节失利,国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优劣,为挽救国脉民命,开始了以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从而也瓦解了丧服制度赖以生存的根基。受自由平等、民权观念的影响,西式丧服逐渐成为主流的丧服形式。但是传统丧服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与丧葬习俗强调传统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不再以法规的形式做出规范,但通过大力宣传和引导,文明举丧渐成风气,传统丧服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征,完整记录了每一次社会转型中风尚习俗的细微变化。对传统丧服,尤其是五服制度的研究前人已多有高论,但对近代以来丧服文化的研究,学界普遍着力不多。本文借助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变迁理论,运用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宏观分析、总结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丧服变革的性质、特点,揭示了丧服文化与社会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将有助于全面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以及现代丧服文化的认识。同时,对丧服变迁规律的系统研究也为新农村丧葬习俗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艺术风格的演化是艺术史中最重要的现象,本论文站在发生社会科学这一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之进行解释,并且采用建模—仿真—分析的研究策略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探讨。从复杂系统角度来
期刊
竹子以一种挺拔秀丽的特殊美吸引着诸多文人学者,众人皆喜欢欣赏,致使竹子自古便备受文人士大夫的爱护与拥戴,它尤能启发人们的灵感,因而文人学者皆喜欢咏它。这使得自然之竹汇入
本文从少儿受众区域性差异的角度入手,发现我国少儿电视节目存在着严重的传播偏向:即城市化倾向。本文就是对这一传播现象进行分析,究其原因,探其影响,寻其对策。   本文首先从
吴地古建筑是吴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吴地古建筑装饰图案则是此地传统文化艺术美的重要体现,研究它有助于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 无锡地区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因而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