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卵巢癌是妇产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整体妇科恶性肿瘤的15%,其特点为不易早期发现,死亡率高,预后差,导致其5年生存率始终无法提高的根本原因是肿瘤复发、耐药。随着近年来基因技术的持续发展,研究者开始越来越多的质疑肿瘤是同一性质的“克隆群”细胞这一传统概念。肿瘤异质性(Tumor heterogeneity)指肿瘤细胞在肿瘤起源、进展、转移过程中持续发生变异,肿瘤从单克隆状态逐步向多克隆状态转变,在特定的肿瘤细胞亚群中,能够呈现多个方向的变异,例如形态、抗原表达、生物学行为甚至遗传基因等。因此,目前的观念认为,肿瘤内部具有高度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可以使肿瘤在外环境压力下不断进化,这种异质性的进化过程与肿瘤转移、耐药以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这对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目前我们对卵巢癌组织的基因异质性和进化过程知之甚少。目的:采用外显子捕获技术和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测序,筛选不同卵巢癌细胞群的特有突变位点。运用高通量点突变验证技术分析不同肿瘤细胞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剖析同一个体内特定部位肿瘤细胞群之间,以及同一个体不同时间肿瘤细胞群之间的遗传异质性。对部分患者的分析结果构建肿瘤进化树模型,进而理解肿瘤特定异质性亚群形成的原因、肿瘤的基因图谱特征、以及其与肿瘤复发、耐药及转移相关的分子表型。研究方法:选取25名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组织样本,分为两部分进行试验,第一部分包括10名患者,其中5名为铂敏感复发患者,5名为铂耐药复发患者,分别提取初次手术的肿瘤组织样本和复发后再次手术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比对。第二部分包括15名患者,其中8名患者平均生存时间超过5年,7名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短于2年,提取这15名患者在初次手术中,原发灶及转移灶的肿瘤组织样本。综合应用外显子捕获技术和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测序,筛选肿瘤组织特有的突变位点。构建患者的肿瘤进化树模型,分析基因组的异质性。结果:所有样本中均检测到TP53突变;异时转移灶的异质性强于同时转移灶;对异时复发灶而言,耐药复发组的复发灶异质性更高,但是差异并不显著;耐药复发组的复发灶中更常出现拷贝数变异以及BRAF(2/5)、NF1(2/5)、PTCH2(2/5)等基因的突变;对于同时转移灶而言,由于与原发灶的异质性低,并未发现与预后相关的规律或趋势。但是,预后好的分组中BRCA1的胚系突变更为常见。结论:肿瘤异质性与患者预后相关,基因分析有助于预测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