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株型驯化基因PROG2及穗型基因CPB1的克隆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选择理想的株型和穗型,实现产量大幅度增加,一直是水稻驯化和改良的首要目标。因此,分离克隆控制水稻株型和穗型相关基因,解析其遗传调控网络,不仅为揭示水稻驯化的分子机理提供重要参考,而且为水稻株型和穗型的分子育种奠定理论基础。在本研究中,成功克隆了水稻株型驯化基因PROG2及穗型基因CPB1,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前期利用以籼稻品种桂朝2号为遗传背景的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渗入系SIL40,将水稻株型驯化基因PROG2(PROSTRATE GROWTH 2)精细定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短臂一个约9.2kb的物理区间内,并发现在该定位区域内栽培稻存在一个约113kb的染色体片段丢失。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候选和遗传转化试验,成功克隆了PROG2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C2H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并在C末端携带一个类EAR基序。与对照相比,携带野生稻PROG2的转基因植株株高矮化、分蘖角度和分蘖数增加、穗枝梗数和穗粒数减少、单株产量显著降低。利用酵母系统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PROG2的转录活性,结果表明C末端的类EAR基序决定其转录能力。体外基因互作分析结果表明,PROG2基因可能通过调控生长素合成和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途径,进而影响株型和产量。通过比较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PROG2基因及其所在染色体区间核苷酸序列及其多样性发现,所有的栽培稻品种具有完全一致的染色体缺失类型,并且在缺失端口两侧存在一个约600kb的选择性清除区间。研究结果表明,携带PROG2基因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在水稻驯化过程中是单起源的,并且受到了强烈的人工选择。(2)从籼稻品系CP78的EMS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枝梗簇生突变体cpb1(clustered primary branch 1)。与野生型相比,cpb1突变体主要表现为株高矮化、一次枝梗簇生、籽粒变小、产量下降。通过图位克隆策略成功分离了 CPB1基因。结果表明,该基因即DWARF11(D11)基因,编码一个细胞色素P450蛋白,参与油菜素内酯的合成。CPB1/D11同源基因序列比对发现,cpb1突变位点所导致的氨基酸替换(His360Leu)位于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区域,推测该突变导致了一次枝梗簇生的形成。在cpb1突变体背景下过表达CPB1/D11基因不仅能够恢复水稻正常的穗型和株高,还能表现出比野生型植株更大的叶夹角和籽粒。此外,利用穗部特异启动子驱动CPB1/D11基因的表达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能够在不影响水稻其它优良农艺性状的条件下,显著提高籽粒大小和单株产量。以上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CPB1/D11基因特异位点突变能够影响水稻穗型和籽粒发育,而且发现利用穗部特异启动子操控CPB1/D11基因的表达有望应用于水稻分子育种。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REG)的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DER)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中,如何实现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消纳已经成为当前电气工程和能源领域的研究焦点和前沿技术。主动配电网(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ADN)通过网络拓扑
酚类物质是葡萄果实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不仅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具有着色与辅色、自由基清除、紫外线辐射保护以及抵御病原菌侵染等多种生理功能,而且决定葡萄酒的颜色、苦味、收敛性、抗氧化性及其对人体的潜在保健功能。近年来,关于葡萄果实酚类物质生物合成的研究不断深入,但环境条件对葡萄果实酚类物质代谢调控的分子机理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了包含52,359个非冗余转录本的‘赤霞珠’(Ca
玉米(Zea mays ssp.mays)是大约9000年前由分布于墨西哥西南部的大刍草(Zea mays ssp.parviglum is)驯化而来。虽然大刍草仅分布于墨西哥西南部狭小的巴尔萨斯河流域,但现代玉米在北纬58°到南纬40°的区域都有分布,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玉米属于短日照植物,具有光周期敏感性。大多数热带玉米对光周期敏感,仅能在热带短日照条件下正常开花结实,而温带玉米则对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建立可用于预防代谢综合征(MS)功能食品评价的动物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评价和比较8种黄酮对大鼠体重增长和糖脂代谢的干预效果,然后从化学和细胞水平研究其作用靶点和途径,为黄酮预防MS作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高脂肪高果糖饮食诱导建立了 MS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大鼠进食高脂高糖饲料,3周后体重显著增长,出现糖耐量受损(IGT);4周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浓度下降、甘油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改变和体力劳动减少,患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日益增加。饮食中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食品中蔗糖和高果糖浆的普遍应用。这些甜味剂添加使得日常果糖摄入持续增加。流行病学和生化研究表明,高果糖饮食是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诱因。果糖主要在肝脏代谢,干扰葡萄糖的代谢和吸收,产生能显著促进脂质从头合成和甘油三酯(TG)形成的代谢产物。这些变化在人体和动物试验中被认为是高果糖引起胰岛素抵抗(IR
辣椒疫霉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病原卵菌,可以侵染茄科、豆科和葫芦科等多种农作物。每年由辣椒疫霉引起的病害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丁吡吗啉是我国创制的一种用于辣椒疫霉防治的新型杀菌剂。本论文围绕辣椒疫霉与丁吡吗啉互作机制及辣椒疫霉两个重要发育阶段蛋白组学开展相关研究,获得结果总结如下:1)通过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方法,进行丁吡吗啉处理下辣椒疫霉菌株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
附睾炎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泌尿系统疾病,病原菌由尿道逆向进入附睾感染是其主要病因。机体往往由于过度的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精子外溢,最终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不育。视黄酸(RA)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能够抑制免疫反应,促进免疫耐受的形成。本研究主要探讨了 RA在小鼠急性附睾炎中的功能。首先,通过由输精管逆向附睾尾部注射大肠杆菌,建立了小鼠附睾炎模型,组织切片HE染色和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检测结果表明,模型
本研究以如何提高鸡肉的安全性和改善品质为主要目标,分别研究了益生芽孢杆菌LFB112的全基因组、替代抗生素效果和适宜添加量、对肉品质和肠道宏基因组层次上的菌群调控以及功能基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肉品质的关系,以初步阐明肠道菌群对肉品质调控的机理。试验一对芽孢杆菌LFB112基因组进行研究以阐明其广谱抑菌和益生特性的基因基础。试验由二代测序仪Hiseq2000进行shotgun测序,通过拼接、补洞等
杂种优势的广泛利用在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抗逆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改良的一条重要途径。借助基因组学的发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玉米产量杂种优势相关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解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和增加玉米产量。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分子育种对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种间隔离,实现不同物种
类黄酮类物质主要包括黄酮醇,黄烷醇和花色苷,它们对葡萄酒的颜色和口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葡萄果实的类黄酮代谢一直被广泛研究。类黄酮代谢受果实生长环境的影响较大,大量研究表明,光照对葡萄果实中的黄酮醇和花色苷合成有促进作用,而对黄烷醇的影响一直未得到确切答案。本研究首先通过RNA-seq和HPLC-MS技术分别从转录水平和代谢产物水平对中国东、西两个重要的葡萄酒产区的‘赤霞珠’葡萄类黄酮代谢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