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砂砾岩油藏压裂水平井流固耦合产能模型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412319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新疆MH区块致密砂砾岩油藏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的主体开发模式,与早期常规直井压裂相比开发效果较好,然而由于其储层渗流关系复杂,产能预测较为困难,严重地制约了该类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的参数优化设计。因此,亟需建立适用于致密砂砾岩油藏的产能预测模型。本文针对砂砾岩油藏产能难以准确预测的难题,基于储层缝网改造系统模型,建立了体积压裂水平井的流固耦合产能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及应用。其中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针对该类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中存在不同缝网改造模式,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基质渗流和离散网络裂缝渗流的双重介质不稳定渗流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渗透率和应力的耦合交叉模型,,形成了基于流固耦合效应的致密砂砾岩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接着对比分析了未耦合与全耦合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差异,并对模型进行了拟合验证,利用所建模型研究了产能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确定了致密油藏产能模型的主控因素;最后,在实例应用部分中利用所建模型优化了压裂参数,为提高单井产能奠定了基础。本文基于砂砾岩油藏特征,考虑流固耦合因素建立了较为适用的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该模型对砂砾岩油藏压裂参数优化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提升促成了页岩气的商业开发,已成为页岩气高效开采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工艺的影响,压裂过程会加剧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而对产能造成影响。另外页岩气的滑脱、扩散以及解吸等传质机理也是进行产能预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现有的页岩气产能模型中绝大多数都未考虑到改造区非均质的影响,因此建立考虑改造区非均质的产能预测方法就显得非常有意义。首先对影响页岩气流动的非线性因素包括气体黏度、压缩因子和
苏里格气田致密储层进行开发时,通常采用直井分层压裂的方式,但实际中随着生产进行,压裂井经常出现产量递减明显甚至生产困难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气田的开发效果,因此,急需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单井压裂、返排实际状况的渗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对压裂井进行评价,从而对问题井进行诊断分析,优选出潜力井,为新井措施及问题井增产或复产提供思路。本文首先运用渗流力学知识,结合体积平衡原理,建立了压裂、关井过程的数学
LKQ油藏是典型的深层稠油油藏,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严重;注水开发过程中含水上升快,开发效果较差,拟采用减氧空气吞吐的方式来提高采收率。因此本文在国内外文献调研和目标区块概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一维填砂管实验、二维可视化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的方式,得到水驱油、注气及连续生产过程中油气水的分布和运移特征,清晰描述减氧空气吞吐的抑水增油机理,最后分析地质条件和工艺参数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并将研究结果应
流动单元是油藏精细描述的最基本研究单元,针对流动单元划分也有很多方法。虽然现在对流动单元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现有的流动单元划分仅仅是选择纯静态参数,针对超低渗储层,在实际投产过程中,动态参数如压裂效果,压差等同样影响储层的流动特性和最终的产能。本文通过公式法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考虑参数动静态结合,优选出影响流动单元产能的主控因素,分别是:渗透率、有效厚度、渗透率变异系数、压裂加砂强度、压差等五
我国海上绝大多数的油气资源属于稠油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在渤海海域,稠油油田地质储量占到了油区总地质储量的76%。在开发过程中,油井见水后,含水率迅速上升。提液作为一项重要的稳产措施,投资少、见效快,在各大油田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油田上部分井提液后出现含水急剧增加,提液变成了“提水”;还有一部分井提液效果不明显。本文在调研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海上强底水稠油油藏提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LD32
体膨颗粒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调驱剂,因其自身良好的深部运移及封堵能力广泛应用于高含水、强非均质性储层,而其成功应用的关键在于与储层的匹配性。本文针对一种新型自适应微凝胶颗粒(SMG),通过宏观驱替和微流控实验对其静态性能、储层匹配关系、调驱效果、运移及封堵机理进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等手段评价了SMG的静态性能。建立了考虑粒度中值及分布范围的匹配系数计算方法,通过长岩心流动
中东地区碳酸盐岩油藏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储集层内部孔隙结构复杂,油藏储集层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强,导致在开采过程中油藏含水上升快、见水规律复杂,控水稳产难度大,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为了更好的开发此类油藏,控制油藏含水上升速度,提高单井产量,需要结合地质和开发因素深入研究该类油藏的油水运移规律,弄清油藏的水淹状况,为后续开展油藏的开发调整奠定基础。本文以中东典型厚层碳酸盐岩油藏BU油田为研究对象,在油藏
氮气辅助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蒸汽吞吐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明确其增产机理并进行工艺优化,可以增强不同生产条件下的氮气辅助措施效果。本文以井楼三区和泌浅67区的典型井组为例,对氮气助排措施和氮气抑水措施开展了增产机理研究和工艺优化研究。通过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措施效果对比,明确了两种氮气辅助措施的增产机理,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其主控影响因素,根据两个区块储层数值模型的油藏开发后生产特征分析,优选出
海上石油储量丰富,需要加强海上油田的开发。由于受到地表空间的限制,海上油田开发一般采用多层合采的开发方式,由于层间的差异性,在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层间干扰的问题。本论文以渤中35-2和垦利10-1两区块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区块基本物性进行分析,利用洛伦兹方法表征区块的非均质性,然后对区块目前的开发特征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设计物理模拟实验,实现分层计量和饱和度动态监测,并结合吸水剖面资料得到低渗层的启动
生物标志物是有机地球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生物标志物参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指示烃源岩和油气的生源输入、母质类型、沉积环境、成熟度及地质演化过程等。一些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其相关的地球化学参数值明显受到成熟度的控制,这些生物标志物参数常被用于评价烃源岩的热演化阶段。但一些常被用于表征烃源岩生源和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物参数往往也受到成熟度的影响,在运用生物标志物参数判断烃源岩有机质生源和沉积环境时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