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十年期间,国民党推崇封建文化和法西斯文化的文化统制,扼杀了国民党意识形态的生机,逆时代潮流而动,最终走上了一条绝路。我们选择其一些主要的表现进行分析。1、从国民党文化统制政策的背景上来看,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统治、镇压无产阶级和革命民众。这种政权性质就决定了其必然推行文化统制政策。从思想倾向来看,国民党继承和强化北洋军阀政权的文化政策,配合反革命的政治统治。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力推“党治文化”,强调国民党对文化的统制,限制和摧残革命文化和进步文化。从社会状况来看,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落后的社会缺乏先进文化繁荣发育的土壤,一些先进文化在出现后也处处受到压制。无论是政治现实和经济基础,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压抑、限制文化的发展和进步。2、总的来看,国民党文化统制政策的特点是推崇封建文化和法西斯文化。这从其“理论家”和领袖等的言论和一些政策即可得知。在舆论宣传领域,与对中共和进步人士的政治压迫相适应,国民党对宣传革命思想和进步文化及抗日言论和对政府的批评进行禁止、取缔、删改和处罚,甚至采用恐怖暗杀手段,迫害革命进步文化人士。在教育领域,国民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特别是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实行了“党化教育”的政策。为使其专制独裁统治能够在社会生活方面得到体现,蒋介石发起一个企图恢复中国固有道德,达到民族复兴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南京<WP=33>十年,是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最卖力的时期,为此国民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新生活运动的作用和影响寄予厚望。但事实表明,人民群众也并没有接受蒋介石设计的这种“新生活”。当时,反对独裁,停止内战,实行民主政治,团结抗日,是全国人心所向,蒋介石企图把人民的注意力引上“攘外必先安内”的轨道上去是徒劳的;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众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要求人们循规蹈矩,苟且偷生是不可能的;而在国民党大小官吏普遍贪污腐化,不顾廉耻的情况下,蒋介石高唱“礼义廉耻”,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3、关于文化统制政策的评价有以下几点:其一、从本质上说,南京政府的文化统制政策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同时它也是维护这种专制统治的工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南京政府的文化统制政策是国民党统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体现了有形的国民党政权的特点,也体现了无形的国民党统治阶层的精神面貌。其二、文化统制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时间和某些地点,起到了暂时维护国民党统治的作用。比如三民主义的旗帜作用,新闻压制的辅助作用以及新生活运动的某些收获等。可以说,这些暂时都是对政治统治的强化。其三、国民党的文化统制政策,限制了思想启蒙,文化、社会的进步被套上了牢笼,严重阻碍着国民党政权对于中国历史走向的有效审视,中国文化现代化从此走上了异常坎坷艰难的道路。其四、从历史角度看,国民党文化统制政策的反动性及其统治基础的薄弱,使国民党最终不能实现文化一统的目的。国民党的文化统治依然不牢固。同时,由于南京政府拒绝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它的整合社<WP=34>会新的价值信仰系统的努力最终未能如愿。从这个角度看,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化统制政策是失败的。4、总体上看,南京十年国民党的文化统治政策是建立在“以党治国”理念和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鲜明的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南京十年,国民党是在不断强化文化统制的,从清除革命文化,到树立党治文化,再到吹捧领袖的独裁文化,国民党的文化统治政策逐步加强、加深。然而,国民党由于社会统治基础薄弱,而且拒绝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的文化统制政策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