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64/AVC帧内预测模式快速选择算法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x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264/AVC是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织(ITU-T)的视频编码专家组(VCEG)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共同制定的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较其他编码标准有着更高的压缩效率,并且具有很好的网络亲和性,在视频通信及互联网领域应用甚广。但也恰是其为获得更高的压缩比引入的诸多新编码技术,导致编码复杂度较其他标准上升一个量级,由此带来的功耗和时延,使其难以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及实时系统中发挥本身的优越性。因此,对其编码算法进行优化,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提升编码速度,是H.264/AVC问世以来的持续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编码过程中各项关键技术引入的编码复杂度的研究与分析,选择帧内预测和帧间预测都涉及到的帧内预测模式选择算法进行改进,重点研究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高频分量阈值的帧内快速模式选择算法。该算法以亮度块快速DCT变换及量化后零值的个数与设定的阈值相比判断16′16宏块中每个8′8子块的平坦程度,根据平坦8′8子块个数判断宏块内图像平坦程度,选择合适的帧内编码类型。由于量化及阈值设定带来不可避免的误差,帧内4×4编码过程根据各8′8子块是否平坦,决定是否计算内部全部4×4子块最佳预测模式,弥补误判带来的时间损耗。帧内4×4模式选择过程,首先判断预测效果最好,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五种模式,再根据预测模式间空间相关性及图像纹理特点选出备选模式进行二次判断,减少模式搜索范围。本文算法在JM校验模型中以C语言实现,经不同视频序列测试,编码类型选择过程不经率失真优化(RDO)代价计算可正确筛选出超过约80%适合帧内16′16编码的宏块,最终相比于全搜索算法减少约30%至50%编码时间,峰值信噪比(PSNR)平均下降0.04dB左右,比特率平均增加约5.1%,主观质量无明显差别,且优化过程只附加H.264/AVC自带的快速DCT变换,所有运算只需整数加法和移位,尤其适合应用在无浮点运算的嵌入式设备上,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视频会议、安防监控等系统的编码速度有一定提升。
其他文献
量子密码学是基于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和量子不可克隆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保密通信技术,在理论上已被证明是绝对安全、不可破译的。由于其绝对安全性,在军事、外交
人脸表情识别(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FER)是生物特征识别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与其他生物特征相比,人脸特征具有直接、友
图像分割是计算机视觉中的重要且基本的问题,是图像处理、分析以及理解中的关键技术。基于共生矩阵的阈值法是图像阈值分割的方式之一。本文分析了已有的七种基于“灰度—灰
随着无线通信业务的不断增长,无线网络的频谱资源越来越紧缺。目前部署的无线应急网络与商用蜂窝网络都面临类似的问题,即低的频谱利用效率。由于多个无线应急网络可能共享有
H.264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共同提出的继MPEG-4之后的数字视频压缩格式,它即保留了以往压缩技术的优点和精华又具有其他压缩技术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H.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最大威胁。这类疾病的发作通常无法预料,并且容易致命。因此,心电信号的监测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实现一种能长期、准确、实时采集心电信号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心电信号的检测是研制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针对传统的心电监护仪存在的监测时间短、
协同通信技术使工作在多用户环境下的众多单天线移动终端可以共享它们的天线和无线资源,并将分布在空间不同位置的、分别属于不同移动终端的天线联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分布式
由于量子信道存在噪声,不可避免地会对输入量子态产生影响,量子编码的目的就是检测和纠正错误的产生。虽然量子纠错编码和经典纠错编码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量子态的物理特性决
电子对抗是现代战争的重要手段,在现代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电子对抗的电磁环境十分复杂,武器装备对环境的依赖性比较高,因此实战演习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而且实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各种实时多媒体业务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提供满足人类物质文化需求的各种通信服务,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正交频分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