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农村地区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与农村居民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提高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是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2007年苏州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与调查,从整体上了解目前苏州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以便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次调查在苏州所辖五个县级市开展,并以其为调查总体。在充分考虑代表性的原则下,从调查总体中按人口比例并依据不同水源类型(地面水、地下水)分层随机确定调查监测点。每个县级市监测点设置不少于10个。五个县级市合计设置71个供水监测点,其中地面水65个、地下水6个。集中式供水监测点采集末梢水样,分散式供水监测点采集农户家中储水器水样。各监测点分别于2007年枯水期、丰水期采集水样各一份。具体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进行。水质检验结果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50)结合现场调查结果评价。调查工作从2007年1月开始至2007年12月结束。水质监测数据的卫生统计学分析,使用国际领先的SAS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行×列表的分割等统计推断方法与大量的统计学描述分析方法。结果:共抽取农村地区饮用水水样114份,其中64份水样水源类型是江河水、43份是湖泊水、7份是深井水;丰水期水样71份,枯水期水样43份。114份样品中合格样品90份,合格率78.9%,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游离余氯、浑浊度、细菌总数,合格率分别为86.9%、87.8%、96.5%。江河水与深井水两水源全市农村饮用水样品合格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湖泊水分别与江河水、深井水水源全市农村饮用水样品检测总体合格率不相等,湖泊水水源合格率高。与枯水期样品合格率相比,丰水期样品合格率为88.7%,显著高于枯水期样品合格率(62.8%,P=0.001);各检测指标与同期城市饮用水比较,其合格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苏州市农村地区饮用水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游离余氯、浑浊度、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铁等,说明存在有机物污染和农村地区供水消毒处理不到位;丰水期是一年中水量最大,水位最高的时期,由于雨水丰沛,江河、湖泊自净能力较强,所以水质情况优于枯水期。根据此次调查,苏州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应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推广区域供水经验并扩大区域供水范围,同时有效地加强农村地区饮用水的管理,尤其应加强饮用水的消毒与经常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