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骨增强异形柱中间层边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ecause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出现异形柱结构以来,各国学者普遍认为,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薄弱部位是框架节点和底层柱根部,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在中间层边节点核心区加入钢骨的构造措施来改善异形柱框架边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钢骨增强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试验设计四个异形柱边节点构件。构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含两个边节点,在节点核心区分别加入T形钢和槽钢作为本次试验研究的主要对象。另外一组含两个边节点,其中一个边节点核心区范围内加入聚丙烯纤维,另外一个未采用纤维增强和钢骨增强作为对比使用。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各节点的承载力、位移延性、恢复力特性,包括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以及核心区梁柱纵筋和箍筋的变化规律。对比钢骨增强边节点,纤维增强边节点以及普通边节点各个抗震指标后得出结论:采用钢骨增强和聚丙烯增强都能够改善节点核心区的裂缝开展形态,提高节点的开裂荷载、变形能力,延缓节点的后期刚度退化,降低箍筋的应变。尤其是在变形能力、降低箍筋的应力应变和延缓节点后期刚度退化方面,钢骨增强节点优势更加明显。钢骨增强可以显著提高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承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钢骨对核心区混凝土的约束作用,间接提高了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承载力;二是腹杆直接承受剪力。对比普通节点,钢骨增强节点的受剪承载力提高了40%以上。最后,从材料、构件及结构三个层次介绍地震损伤模型。选用基于能量耗散和P-Δ滞回特性的累积损伤模型计算各边节点的累积损伤指标并对比得出:钢骨增强可以有效的降低试件后期的累积损伤程度,而聚丙烯增强的作用并不明显。
其他文献
截止到1996年,中国三下压煤量高达137.9亿吨,随着村镇规模的扩大和新矿井的建设,目前压煤量远高于这一数字。在中国紧张的能源局势下,解放三下压煤迫在眉睫。充填开采是解放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