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可教育性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W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国都在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创造教育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然而在创造教育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所关注的只是人类必教性的问题,即创造力如何教育、怎样培养的问题,却忽略了必教性的前提——创造力的可教性。创造力究竟从何而来?创造力是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创造力和教育二者的关系如何?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创造力的来源问题,分析并指出了神秘主义创造观、遗传观、环境观的片面性,得出创造力是遗传、教育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从而充分肯定了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获得提高的可能性。文章的第二部分从多学科的角度分析和阐释了创造力的发生机制,突破了以往只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或者单纯从某一角度的对创造力可教育问题的论证,在此基础上,文章又从生物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并给出了创造力具有可教育性的理论基础,为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了新的科学依据。这是本文的一大创新点。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既然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创造力,那么,是不是说教育就是创造力发展与提高的充分必要条件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实质上,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和提升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压抑和阻碍人的创造力。针对于此,文章最后一部分剖析了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创造力培养和创造教育建设的若干策略,以便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教育的开展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一点启示。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我国农村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受教育状况的影响。文章认为,不同阶级的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不同的“初始教育”,这种教育与其家庭所传递给他们的“文化资本”
教科收在人才培养,积累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发挥着巨人的作用。随着知识的迅速增长和信息时代的到米,教科书的作用更加突出。我国教科书编写和研究的历史很悠久。建国以后我
介绍丽水水电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在三大补偿机制的前提下,在水电开发实践过程中实行"三个化"的工作方法,提出今后的工作思路,积极壮大丽水水电产业,打造丽水水电品牌.
中国和印度毗邻,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上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当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中印交流日益频繁,由此引发了印度的“汉语热”。到目前为止,在印度一共有十四所大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