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伊犁两地区汉族心血管衰老规律及与西北燥证的相关关系,为新疆地区心血管衰老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乌鲁木齐、伊犁两地区共筛选474例自我评价健康的汉族居民,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心脏彩超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乌鲁木齐、伊犁两地区汉族心血管衰老规律的差异,分析西北燥证与心血管衰老规律的相关关系。结果:(1)心血管衰老相关指标:1)血压指标:SBP、PP、PPI;2)肾功能指标:BUN、Cr、Cys C、ALBU;3)心脏彩超指标:AD、LA、LVDd、LVDs、RA、RV、PA、LVEF。(2)乌鲁木齐、伊犁两地区汉族心血管衰老相关指标中SBP、PP、PPI、BUN、Cr、Cys C、AD、LA、LVDd、LVDs、RA、RV、PA指标均随增龄逐渐上升,而ALBU、LVEF指标均随增龄逐渐下降,其中可以作为心血管衰老标志物的指标有:SBP、PP、BUN、Cys C、ALBU、LA、LVDd、LVDs、RV、LVEF。(3)乌鲁木齐、伊犁两地区汉族西北燥证罹患率均随增龄呈上升趋势,乌鲁木齐汉族西北燥证罹患率高于伊犁汉族(P<0.05)。(4)相同年龄组,不同地区间比较:1)30-44岁组、45-59岁组:乌鲁木齐汉族心血管衰老进展较伊犁汉族为快,在这两个年龄组乌鲁木齐汉族西北燥证罹患率亦较伊犁汉族为高,其中45-59岁组两地区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0-74岁组:两地区汉族心血管衰老均迅速进展,伊犁汉族心血管衰老进展较乌鲁木齐汉族为快,该年龄组乌鲁木齐汉族西北燥证罹患率较伊犁汉族略高,但伊犁汉族西北燥证罹患率上升幅度明显大于乌鲁木齐汉族,60-74岁组两地区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5岁组:乌鲁木齐汉族心血管衰老进展较伊犁汉族略快,但伊犁汉族西北燥证罹患率较乌鲁木齐汉族略高,此年龄组两地区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地区汉族西北燥证组SBP、PP、PPI、BUN、Cr、Cys-C、AD、LA、LVDd、LVDs、RA、RV、PA指标均较非西北燥证组高,同时ALBU、LVEF指标均较非西北燥证组为低,其中LA、LVDd、LVDs、RA、RV、PA、LVEF指标西北燥证组与非西北燥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随着年龄增长,乌鲁木齐、伊犁两地区汉族心血管衰老进程并非恒速。(2)30-44岁组、45-59岁组两地区汉族心血管衰老缓慢进展,乌鲁木齐汉族心血管衰老进程较伊犁汉族为快,在这两个年龄组乌鲁木齐汉族西北燥证罹患率亦较伊犁汉族为高;在四个年龄组中,60-74岁组两地区汉族心血管衰进程最快,该年龄段伊犁汉族心血管衰老进程较乌鲁木齐汉族为快,此年龄组乌鲁木齐汉族西北燥证罹患率较伊犁汉族为高,但伊犁汉族西北燥证罹患率上升幅度明显大于乌鲁木齐汉族;≥75岁组两地区汉族心血管衰老进程缓慢,再次表现为乌鲁木齐汉族心血管衰老进程较伊犁汉族略快,此年龄组伊犁汉族西北燥证罹患率较乌鲁木齐汉族为高。(3)乌鲁木齐、伊犁两地区汉族心血管衰老进展与西北燥证存在相关关系,西北燥证是影响心血管衰老进程的主要加速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