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文学散文史上,俞平伯是“闲适”派重要一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历史、观念等诸多原因的影响,致使他本人及其作品长期被忽视;另外,由于“闲适”文体的内在思想特点及俞平伯小品文自身“晦涩古奥”的审美特点,也使得俞平伯的作品被误读并受到冷落。直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小品散文在文学鉴赏和创作方面的复兴,俞平伯的创作才重新得到认可和研究。但是,当前的研究领域对俞平伯小品文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本文运用社会历史批评与文学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俞平伯小品文的成因、内容、形式、渊源、特点等进行了探讨。论文首先以“五四”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为背景,考察了现代小品文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小品文”概念的流变及其文体特征,以及俞平伯其人及其小品文创作的概况。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论述了俞平伯小品文的审美品格特征。分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主题思想方面,俞平伯小品文体现出的核心思想是道家哲学和禅宗意识,这是通过在“刹那”观影响下把握当下妙谛的人生智慧,在“色·空”观指导下修于凡世的人生觉悟,在生之无常的状态下用整个心灵拥抱天地道心以求解脱体现出来的。二是艺术风格方面,俞平伯小品文以描绘与主题思想相应的“梦”、“月”等虚幻朦胧的意象,表达了人心灵的漂泊和人世的无常状态,而“浓愁淡抹”、“冷心暖描”,是消解浓重的愁苦和孤独而运用的艺术手法,而语言由前期的秾丽向后期的冲淡的转化,则体现了他深入浅出的大家手法和智慧,进而表达了他的深刻思理。是其小品文作为文学艺术在审美属性上的需要。后期用冲淡的语言风格表达其深刻思理,体现了他深入浅出的大家手法和智慧。同时,本文通过俞平伯小品文与同期作家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与梁实秋小品文的比较,揭示了将传统文化视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俞平伯,在“隐逸”中透漏出的古典气息,在超然物外、直抒胸臆上的“妙赏玄心”和自得其乐、放任不羁的名士风度。另外,俞平伯趋于冷傲风格的幽默语言,描写手法中运用“玄言”产生的“细腻中的苦涩”感觉,也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俞平伯其人其文各方面的特点。最后,通过时代背景、审美情趣、名士风范三方面的探讨,追溯了俞平伯小品文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他的小品文创作与晚明小品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