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圆管内牛顿流体中沉降规律研究

来源 :东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xiao37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颗粒沉降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如泥沙运移、岩屑在钻井液中的运动、出砂油井在采油过程中的沉砂等。无论从工程应用价值或基础研究的角度,对颗粒与颗粒、颗粒与流体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都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颗粒在圆管内牛顿流体中的沉降规律,为颗粒沉降理论规律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通过一套可视性好、精度高的实验设备,在圆管内的牛顿流体中进行单颗粒和双颗粒沉降实验。圆管分为无内杆和有内杆两种情况,在无内杆条件下,实验工况分为流体静止和流体流动两种;在有内杆条件下,实验工况分为有杆静止和有杆旋转两种。首先通过改变单颗粒的粒径、流体流速以及内杆转速等参数,得到单颗粒在牛顿流体中不同沉降位置时的沉降速度,总结出在不同参数影响下单颗粒沉降速度变化规律;其次,通过改变上方追踪颗粒和下方引导颗粒的粒径、两颗粒初始释放间距等参数,在圆管内对竖直排列的球形双颗粒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上方追踪颗粒在不同沉降位置时的沉降速度,与单颗粒沉降速度进行对比总结出下方引导颗粒对上方追踪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单颗粒沉降实验而言,在圆管内流体流速会使颗粒所受阻力增大,从而导致颗粒沉降速度小于其在流体静止工况下的沉降速度;在内杆静止工况下,颗粒与壁面间的距离缩小,受壁面效应的影响,颗粒沉降速度与无杆流体静止工况下的颗粒沉降速度相比有所减小;在内杆旋转工况下,随着转速的增加,颗粒会做绕杆运动,大粒径颗粒在沉降过程中会发生偏移和轻微的摆动,出现绕杆运动较少;小粒径颗粒会因转速的增加而发生剧烈的绕杆运动,在沉降过程中摆动浮动较大。在双颗粒沉降过程中,下方引导颗粒使追踪颗粒所受到的流体阻力减小,追踪颗粒的沉降速度大于其单颗粒沉降时的速度,当增大颗粒粒径或减小两颗粒初始间距时,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会更强烈,追踪颗粒沉降速度增加幅度更大;随着两颗粒初始间距的增加,上方追踪颗粒的阻力系数逐渐增大,逐渐接近其单颗粒沉降时的阻力系数;两颗粒初始间距越小,引导颗粒尾流对上方颗粒的作用就越强烈,当初始间距超过临界值时,下方引导颗粒对上方追踪颗粒不再有影响,追踪颗粒的沉降速度接近于其单独沉降时的速度。当引导颗粒为小粒径颗粒时,大颗粒由于重力因素会反超小颗粒继续沉降,两颗粒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固定两颗粒初始间距不变,随着转速的增加,下方引导颗粒对上方追踪颗粒具有影响作用的初始间距逐渐缩短。
其他文献
与常规油气藏相比,页岩储层发育较广泛的纳米级孔隙,页岩油赋存状态和流动规律复杂。目前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对页岩壁面的研究多采用单矿物且页岩油模型多为单组分烃类。因此,本文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对多组分页岩油在更接近储层情况的组合壁面模型、变截面孔隙模型中的吸附和流动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页岩油在纳米孔隙中的赋存形式和流动规律。构建了有机质石墨烯、无机质石英和组合壁面孔隙狭缝,采用正戊烷、正
学位
随着石油勘探不断向超深层、深水层等复杂岩层开发时,钻井过程中的安全密度窗口会变窄,同时溢流、漏失等井下故障不易及时发现,处理方式存在滞后性,使得控制难度加大。井筒压力实时控制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难题,通过实时调节井口回压进而控制井筒压力,而模型预测具有较好的动态控制效果、鲁棒性强等优点,同时能有效地克服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并联性,能够很好的约束井口回压和井筒压力之间的控制关系,因此提出一
大庆油田经过多年的聚驱开发,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强,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造成注入流体低效无效循环。针对该问题,选用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预交联凝胶颗粒(PPG),与三元复合体系复配,构筑了适合非均质性严重油藏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充分发挥整体的协同作用,在实现大孔道封堵的同时,扩大中、低渗层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实现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首先针对大庆油田一类油层储层物性参数,
除了注意国内生产总值以外,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越来越关注人民的主观幸福感。但是,在基本收入问题得到能决后,什么才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的因素引发了讨论。社会比较理论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回答。幸福是经过比较社会环境和过去经验的一种结果。通过检验这一个可能解释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我们发现互联网的扩展引发了参数的变化,强调了社会比较理论的影响。这种变化在中国尤其准确。经过分析2011至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学位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石油的采出难度也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期,甚至特高含水期,油藏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导致很多传统开采技术都不足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目前,调剖技术可有效封堵深度高渗层、动用低渗层、增加波及面积及水流波及效率,陆续被油田采用。其中,可移动凝胶调驱是在国内老油田渗透率高、含水率高、油藏地质均匀性差,传统调剖剂调驱作用趋显乏力背景下的一种降
CO2混相驱是提高低渗透率油藏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最小混相压力(MMP)是实现CO2混相驱的关键参数。我国大多数油田普遍存在最小混相压力高于地层压力的问题,CO2与原油达成混相的条件下容易造成地层破裂,无法实现CO2混相驱。若能有效地降低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使这类油藏进行CO2混相驱,这将大幅提高CO2原油采收率。为了探索及解决CO2与原油间混相压力较高的问题,本文以Y油田原油为研究
学位
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后,剩余油表现为“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特征。剩余油主控因素不清,分布不明,调整挖潜形势日益严峻。本文基于L油田,运用三维物理模拟实验、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三种方法,总结剩余油富集规律,确定剩余油成因模式,给出剩余油富集区储量,并提出高效挖潜方案。充分考虑厚油层的重力作用,运用大型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剖析总结韵律性、渗透率级差、隔夹层、油层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