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成人高角骨性II类错(牙合)患者的(牙合)平面、牙齿、颌骨相关指标进行测量,探讨分析前、后(牙合)平面的特点、上下颌牙齿是如何代偿这种异常的骨面型及其与上下牙齿、下颌骨位置的关系方法选取高角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患者20例作为实验组,均角骨性I类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搜集两组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在头颅侧位片上确定颌骨、牙齿及(牙合)平面的的标志点和测量项目,并由本研究者在特定时间内对两组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画线、测量,并对测量项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前、后(牙合)平面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错(牙合)组前、后(牙合)平面与上下牙齿、下颌骨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牙合)平面测量结果的比较:OPA-FH、OPP-FH及OP-diff均明显增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上下牙列牙齿垂直高度测量结果的比较:U1’-PPmm、U6’-PPmm、U5’-PPmm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U7’-PPmm较对照组稍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MPmm、L5’-MPmm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6’-MPmm、L7’-MPmm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O.05)。3.上下牙列牙齿倾斜度测量结果的比较:U1-FH、U5-F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U6、U7相对于FH平面(U6-FH、U7-FH)均明显向远中倾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7相对于MP平面(L7’-MP)向远中倾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1、L5、L6、L7相对FH平面(L1-FH、L5-FH、L6-FH、L7-FH)均明显向近中倾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对于高角骨性II类错(牙合),OPA-FH、OPP-FH与反映下颌骨突缩程度的项目(SNB、NP-FH)呈显著负相关(P<0.05),OPA-FH、OPP-FH与反映下颌骨后旋程度的项目Y轴角、FH-MP、RP-FH呈显著正相关(P<0.05)。5.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OPA-FH与U1-FH、上U5’-PPmm、U6’-PPmm、U6-FH、U7’-PPmm、U7-F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U1’-PPmm、U5-FH呈显著正相关(P<0.05);OPP-FH与U1-FH、U5-FH、U6’-PPmm、U6-FH、U7-FH呈显著负相关(P<O.05);与U5’-PPmm、U7’-PPmm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与正常(牙合)相比,高角骨性II类错(牙合)上下牙弓牙齿为代偿高角骨面型矢状向与垂直向不调而表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前、后(牙合)平面陡度均增加。2.高角骨性II类病例OPA、OPP平面的陡度与下颌骨的顺时针后下旋转和后缩密切相关。3.高角骨性II类病例OPA、OPP平面的陡度与牙齿的萌出高度及牙齿的倾斜角度密切相关。4.根据3的结论,提示我们对于高角II类病例在临床可以通过改变牙齿的垂直高度及倾斜度来实现对高角II类病例的垂直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