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 19 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毛姆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无论是处在纠葛不清情感中的男女,或是一心追名逐利之徒,亦或是自由精神的探索者,他们都是处在一种孤独的状态中以孤独者的形象在行动着。然而关于毛姆作品中孤独人物形象的研究却一直为研究者所忽略,目前还没有专门研究毛姆作品中的孤独人物形象的论文或专著。因此,本文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存在主义批评方法,以《面纱》、《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四部作品为例来分析毛姆长篇小说中不同的孤独者形象及其成因,探讨孤独本身的存在意义和这种心理体验对作者及作品人物的影响力,并进一步阐发孤独人物形象塑造对于毛姆探索人类生存困境和重建精神家园的作用及意义。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五大章。绪论部分首先提出了问题,即毛姆长篇小说中存在着大量孤独人物形象,然而学术界对这些人物形象还一直缺乏研究,尚无专论或专著出现;接着是国内外毛姆长篇小说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正文部分第一章分析“心理需求缺失的孤独者”,代表人物有《面纱》中的凯蒂、《刀锋》中的索菲·麦唐纳和《人生的枷锁》中的范妮·普赖斯。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这几个人物在心理需求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以孤独感为主要表现的消极心理体验。这类孤独人物因异化导致了不同的心理需求的缺失,让他们与周围的一切渐渐疏离,使自身不可避免地陷入到孤独的境地之中。毛姆通过这类孤独人物形象表现了异化对个体所造成的心理疾病和人性扭曲,揭露了异化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弊端。第二章分析“精神无处寄托的孤独者”,代表人物是《人生的枷锁》中的菲利普。他因为精神无所寄托成为孤独者,造成其精神无处寄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信仰的失落、理想的无法实现和对现实的妥协退让,而他所迷恋的情感也因为其扭曲和脆弱无法作为精神寄托,让他在人生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希望再一次落空,处在精神流浪的状态中而倍感孤独。第三章分析“追寻艺术理想的孤独者”,代表人物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他为了追寻艺术理想,不惜将自己放在社会的对立面,面对个人与现实的矛盾固守自己的孤独,用非理性的力量牵引、指导自身的行为,而使自己与社会群体越来越远。他在追寻艺术理想的过程中承受孤独,也最终在艺术理想的完成中将这种孤独升华,使自身得到圆满。第四章分析“寻求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孤独者”,代表人物是《刀锋》中的拉里。他出于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寻而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孤独既是他的性格特征也是他的存在状态,他的孤独来源于他的个人意识的觉醒,这让他虽然置身于社会之中却始终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状态,他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生抉择和超前的思想也让他成为他人眼中的另类,而他的孤独却帮助他获得人生的答案。第五章分析毛姆长篇小说中这些孤独人物形象的形成原因,其社会原因是战争对传统信仰的打击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悲观绝望,以及社会异化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其个人原因是作家在创作时个人孤独情绪的带入,以及作家本人对于西方文化的反思与对新的精神家园的追寻在人物身上的体现。结语部分指出毛姆长篇小说中的孤独人物形象塑造体现了毛姆对探索人类生存困境和重建精神家园所做的努力。他对现代人的孤独处境的关注和对人们生存状态的独特思考,是他作品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关怀所在。笔者也希望能够通过对孤独人物形象的分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毛姆作品的思想性和严肃性,让更多的人能够重新审视毛姆的“二流作家”文学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