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故乡》为例考察鲁迅乡土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在四个译本中的翻译情况。借助认知语法所提供的视角化模型,文章分析了《故乡》及其译文中再视角化的风格特征,并从译者的读者属性出发,探讨译者在翻译风格中的现身及影响。视角化是识解运作的一个环节,意味着某一场景可以从不同角度由概念化主体进行观察和描述。视角化是一个交互过程。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这一过程中受到观察的客体,也需要关注其中的观察主体。译者在对译文的视角化过程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首先译者是原文的读者,其次才是作为译者。译者总是在其主观理解的基础上,对译文重新进行视角化,而这一过程必然涉及文体风格的转换。以此为基础,本文对比分析了《故乡》及其四个译文(Wang Chi-chen,1941;the Yangs,1954;William A.Lyell,1990;Julia Lovell,2009)。分析发现:1)鲁迅乡土小说的第一人称视角对文本整体审美有较大意义,而其在四个译文中的呈现则各有不同;2)译者在翻译《故乡》的第一人称视角时,趋向于将自身投射到叙述者身上,造成译文叙事的客观化,有从限知视角转为全知视角的趋势;3)视角转化的程度受译者对原文风格的把握及其本身的翻译立场影响。本文基于视角化中“主观性/客观性”的概念,重新发现和描述了翻译中叙事视角转化的成因、趋势和影响,认为译者对译文的再视角化过程中,倾向将主观性的程度减小,因此造成了译文视角的客观化,并以此对风格造成影响。同时,本文所展示的视角化模型在分析翻译中的风格转换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为跨语言描述翻译风格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