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了洞庭湖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遥感技术,提取了1996、2001、2005、2012、2016年的遥感影像,选取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香农斑块指数(SHDI)、平均斑块分维度(FRAC_MN)等8个景观指数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运用生态足迹法对该区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最后通过SPSS软件分析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承载力的响应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洞庭湖区景观格局变化:1996-2016年洞庭湖区的耕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林地在1996-2005年,2012-2016年有小幅度上升,2005-2012年有所下降;草地在这20年间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中2012-2016年期间变化最大;水域面积在1996-2012年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在2012-2016年间有所回升;建设用地在这20年间均呈上升趋势,其中1996-2001年和2005-2012年上升幅度较大;其它用地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越来越快。而景观破碎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分维度增加,形状更加复杂,异质性不断减少,多样性增加,稳定性程度上升。(2)利用生态足迹法对生态承载力研究,可以看到2016年洞庭湖区人均生态承载力相比1996年,林地、草地、水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均有所下降,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小幅上升,建设用地呈现较大上升;1996年与2016年洞庭湖区均呈现生态赤字,分别为0.437 hm~2/人与1.125 hm~2/人。1996~2016年,洞庭湖区生态赤字增幅明显,特别是能源用地人均生态赤字增幅最高,从1996年0.229 hm~2/人到2016年0.518 hm~2/人。说明人类生产生活对洞庭湖区生态系统压力在不断上升。(3)通过SPSS软件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承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态承载力(EC)与最大斑块指数(LPI)、平均斑块分维度指数(FRAC_MN)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0.881;与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93。可见,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与生态承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