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2012年我国瑞氏综合征文献分析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25456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瑞氏综合征(Reye syndrome,RS)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病,是以急性脑病、肝功障碍以及随病情而发展的多方面、进行性代谢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在国外相关报道中,病死率为26%-43%。我国近年来不断有瑞氏综合征病例报道,本文通过分析研究1989-2012年我国瑞氏综合征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治疗、预后情况,以期为我国瑞氏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以瑞氏综合征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所收录的1989-2012年间国内医学专业期刊发表的有关瑞氏综合征的文献,剔除其中非病例报道文献、重复报道、资料不完整、诊断不明确及误诊为瑞氏综合征病例,共收集可用病例390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1989-1994年、1995-2000年、2001-2006年、2007-2012年四组,对发病人数、男女比例、平均年龄、治愈率进行比较。在390例患者中,入院24内诊断明确且接受有效治疗时间超过48小时的占337例,根据意识障碍表现、血氨水平差异分别分组进行预后比较,预后分为治愈和未治愈(未治愈包括死亡和长期后遗症病例)。上述患者根据其接受的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G组,所有入院患者均接受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紊乱及支持治疗,称之为常规治疗。A组:常规治疗;B组:常规+抗感染治疗;C组:常规+保肝治疗;D组:常规+降血氨治疗;E组:常规+抗感染+保肝治疗;F组:常规+保肝+降血氨治疗;G组:常规+抗感染+保肝+降血氨治疗。对比不同组患者的预后,对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评估。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一般情况我国1989—2012年瑞氏综合征发病以1994-2006年为高峰,2007年以来发病明显减少,男女比例约为1:0.79,各时间段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平均年龄近些年有升高趋势。随着对瑞氏综合征认识的增加,其治愈率明显提高。2根据临床表现进行预后评估2.1根据患者是否出现48小时以上的深昏迷,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预后存在差异,出现48小时以上深昏迷的患者预后较差。2.2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反复惊厥,将患者分为两组,通过对两组预后的对比,发现出现反复惊厥的患者预后较差。2.3根据患者的血氨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血氨水平大于等于300μg/dl的分为一组,小于300μg/dl的为一组,对比两组的预后发现,血氨水平超过300μg/dl的预后较差。3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对比A组、B组、C组及E组患者各组间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各组与D组、F组及G组预后存在差异(P<0.05),其治愈率低于D组、F组和G组;D组、F组、G组患者各组间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根据各种患者预后对比可得出:在瑞氏综合征的治疗中,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紊乱及支持治疗得到广泛应用,降血氨治疗可改善其预后,抗感染和保肝治疗对其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瑞氏综合征已受到越来越多医疗工作者的重视,其治愈率已得到显著提高,瑞氏综合征平均发病年龄近些年有升高趋势,2007年以来其发病人数开始减少。在临床治疗中,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及支持治疗得到广泛应用,降血氨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