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高坪区为例

来源 :伍玺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fu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明是深深烙着农耕印记的文明,中国发展是着重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而农民则是推进农耕文明和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农民思想观念是否正确、政治素养是否过硬、文化素质能否提高事关“三农问题”能否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成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奇迹般地消除了物资上和精神上的“绝对贫困”,“贫困农民”随之变为了“脱贫农民”,在“相对贫困”尚在的农村,存在脱贫农民在经济上和思想上返贫的可能。那么,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时期的“扶志”成果,防止脱贫农民在经济上和思想上返贫,进一步加强对脱贫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渡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期,奋力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新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在世界和平发展进程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全球背景下,我国克服新冠疫情影响,进入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关键过渡期,研究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必要性:唯有咬定脱贫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松,方能斩断脱贫农民与封建落后思想的联系;唯有强化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能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唯有持续推进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能补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唯有有针对性地进行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能蓄力培养“思想觉悟高、职业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生态意识强”的新型农民;唯有紧扣时代要求加强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能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和队伍力量。重要性:有助于强化党的基层建设、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取得成果、有助于增强乡村振兴精神动力、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有助于促进脱贫农民全面发展。文章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绪论。该章节主要阐述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背景、意义和选题目的,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以及存在不足等。第二章为理论概述和理论基础。该章节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战略”“脱贫农民”等基本概念科学内涵及价值蕴含,分析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来源,主要包括马恩列、中国共产党、国外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以及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理论涵养。第三章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通过对高坪区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从实践的角度,探索出当前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脱贫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运用对比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找到现存问题的归因。第四章为加强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在深度剖析脱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及产生根源的基础上,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机制以及教育环境等六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成要素来探析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其他文献
采用电絮凝法处理Cu-EDTA模拟废水,研究电极组合方式、初始pH值和氯化钠浓度3个因素对化学需氧量(COD)和Cu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当电极组合方式为2个铝阳极和2个铁阴极,起始pH值为3,氯化钠浓度为0.5 g/L,换极周期为40 min,反应时间为80 min时,COD去除率达到78.7%,Cu离子去除率达到99.9%。通过实验研究确定EDTA的去除机制主要是:酸性条件下的次氯酸氧
布依族文化是布依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布依族文化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以实践活动为基础,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这些布依族文化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要求,对促进黔南地区布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搜集整理与探究得到黔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可利用的布依族文化资源分为物质文
皮肤作为机体天然屏障,不仅影响机体健康,在外貌、美容等方面同样重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尤其紫外线辐射影响,会诱发多种皮肤损伤问题,如氧化应激、皮肤老化、炎症反应、色素沉积甚至癌变。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其强大的旁分泌功能,在抗皮肤光损伤中发挥重要保护作用。本文就紫外线引起的皮肤光老化问题综述干细胞对皮肤的光保护作用及机制,可为临床皮肤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靠依
期刊
证据收集行为作为民事诉讼证明程序的起点,其在诉讼程序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随着现代社会纠纷的与日俱增,诉讼机制的功能性障碍开始显得愈加突出,社会对法治需求的增加导致法院受理案件数量的激增与司法资源的匮乏成为现实矛盾,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司法资源,同时缓解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当事人“取证难”问题,法院从直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向寻找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倾斜。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民事证据调查令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应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