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80年代电影中的特写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oshishen65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德勒兹的电影哲学中关于“特写”的理论为依据,对198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特写进行考察。德勒兹不是把电影当作一个可供分析的对象来进行理论把握,而是让电影以其自身之所是绽开,通过创造新概念以描述其种种的可能性。德勒兹继承伯格森的哲学思想,视电影为一种生命体。当然,这里的生命体和通常意义上的生命体并不是一回事,在德勒兹的哲学体系里,世界的本质是现象,而现象是一系列的影像的集和,由于这一系列影像是互相关系彼此作用,永不止息地处在运动变化当中,因此它们是有生命的。电影作为一种存在物,也因此是一种德勒兹意义上的生命体,它拥有感知体验外在世界的能力。哲学通过创造新的概念,对这种新的感受经验进行把握。正是这种看待电影的观念,为澄明特写提供了坚实的哲学根基,也为我们进行中国1980年代电影特写的考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传统的电影认知中,特写属于视听语言的一部分,仅仅被当作一种功能性的手段,征用它从事各种任务,而不是把特写视为电影这一生命体的生命现象,对其可能性进行考察,以至于特写本身始终处于遮蔽当中。1980年代由于电影本体观念的回归,电影人对于特写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对特写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能,用德勒兹的理论对其考察有了可操作性。另一方面198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热闹与喧嚣的时代,各种西方电影观念、电影思潮汇聚中国,在这些观念和思潮影响下的影片不胜枚举,这为特写的考察提供了丰富的影像资料支撑。本论文采用理论阐释、概念思辨和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梳理80年代电影中的特写,将实现对特写这一电影的生命现象的考察,进而揭示特写背后所昭示的情感状态和影像形态。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德勒兹的理论概要、精神及关于特写的理论,指出德勒兹理论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理论视角的转换,不再把电影当作客体对象,而是视为活泼泼的生命体,有其生命意志和能动性。因此特写不再是被用来执行任务的工具,而是电影这一生命体呈现情感的方式,也正是通过特写影像种种形态也将被揭示。论文第二章分析80年代前半期电影中的特写。该时期电影以容貌特写为主,呈现出的情感有两个梯度变化系列,它们共同构成80年代前期电影的整体情感状态,同属于行动——影像范畴。这一时期对特写的探索虽然突破了功能性的认识,但始终未能让特写的诸多可能性展现出来,这是因为导演并没有真正从影像本身出发,对电影的工具性认识仍是盘旋意识深处。第三章分析80年代后半期电影中的特写。该时期电影以物的特写为主,实现了从表现情感向反思情感的转变,让特写的诸多可能性呈现了出来,摆脱了工具观念的束缚。但因这时期电影内容的强烈政治指向性和功利性的文化反思,导致特写这一电影生命体的生命现象化成了空洞的能指符号,特写重新落入工具观念的窠臼中。第四章追溯80年代电影特写的源与流,指出前半期电影中的容貌特写和现实主义的密切关系,后半期电影中物的特写和欧洲艺术电影之间的师承关系。借助德勒兹电影理论分析1980年代电影特写,论文在完成上述的分析的同时,也试图阐明理论和实际对象之间永远难以调和的矛盾即在它试图用概念去命名事物时,事物早已经逃逸出视界之外。
其他文献
在加入世贸组织一年和引进外资20年后,中国已不再是难以渗透的神秘地方,不再是长久以来人们以为的那个“投资陷阱”。尽管许多外国投资者仍然亏损
目的:探讨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pecial AT rich sequence binding protein 1,SATB1)与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蛋白(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 1 protein,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