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对照,分别以病例和血管段(AHA)为单位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质量影响因素,以提高CTCA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2009年2月同期行CTCA和CAG对照者205例,其中男125例,女80例,年龄30~86岁,平均67.3±10.8岁。两项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1月。所有CTCA均由64层螺旋CT扫描仪完成,扫描参数:120kVp,600mAs-800mAs,球管旋转速度0.33s/圈,螺距0.2,准直0.6mm×64。静脉团注对比剂70ml~80ml(流率5ml/s),自动触发扫描。图像重建及后处理:重建层厚0.75mm,间距0.4mm,图像传到处理工作站(Syngo),通过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等各种不同的后处理方法处理,图像由两名独立的CT医师对血管进行分析。随机抽取其中50例统计CTCA辐射剂量。 CAG采用TOSHIBA Infinite C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日本东芝)。采用常规Judkin法,结果由2名有经验医师在不知道MSCT结果的情况下对冠状动脉进行评估。以CAG为参照标准,分别采用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HA)15段法和病例计数对CTCA诊断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同时行CTCA和CAG的205例,CTCA有2754段血管可用于诊断,平均13.4段/例。对照CAG,基于AHA15段法的真阳性639段(占23.2%),真阴性2034段(73.9%),假阳性36(1.3%),假阴性45段(1.6%);基于病例数分别是真阳性131例(占63.9%),真阴性40例(19.5%),假阳性16例(7.8%),假阴性18例(8.8%);基于病例数不计狭窄程度误判分别是真阳性138例(占67.3%)真阴性44例(21.5%),假阳性12例(5.9%),假阴性11例(5.4%) 3种方法(基于AHA15段法、病例数、病例数但不计狭窄程度误差)统计CTC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度分别为93.4%、87.9%、92.6%,特异度为98.3%、71.4%、78.6%,准确度为97.1%、83.4%、88.8%,阳性预测值为94.8%、89.1%、92.0%,阴性预测值为97.8%、69.0%、80.0%。Kappa值分别为0.921,0.587,0.716。随机抽取的50例测得辐射有效吸收剂量为(14.9±1.1)mSv。 分析误诊的34例(假阳性16例,假阴性18例)病例,其主要因素包括呼吸运动、心率和心律、钙化斑块以及心肌桥。冠状动脉钙化造成的假阳性6例,15段;假阴性5例,10段。冠状动脉闭塞造成假阴性2例,2段。心肌桥造成假阴性1例,1段。呼吸伪影造成的假阳性4例,9段;假阴性6例,16段。心律不齐造成假阳性2例,5段;假阴性2例,6段。心率过快造成假阳性3例,6段;假阴性3例,8段。其他原因造成假阳性1例,1段;假阴性1例,2段。 结论:尽管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但基于病例的诊断准确度尚有待提高。其常规扫描辐射剂量偏高,应用时需注意辐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