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信使用中自我呈现行为的研究 ——以哈尔滨市大学生群体为例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hu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已经是微信诞生的第11个年头,11年的光景已经让微信成为了一款家喻户晓的社交软件,而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微信朋友圈,也成为了人们进行线上自我呈现、塑造自我形象、累积社交资本的重要平台之一。而作为张扬、自信、热衷于表达自我的Z世代大学生群体,朋友圈功能大大满足了年轻大学生群体们进行自我表露的需要,随着朋友圈功能的不断更新迭代,大学生们发朋友圈的“花样”也变得越来越多,朋友圈“心理学”应运而生。本文以热衷于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自我呈现的哈尔滨大学生群体为例,围绕戈夫曼的“拟剧论”,从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以及文本法分析等研究方法,来探求哈尔滨市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特征、动机、策略以及自我呈现行为背后对人际关系建构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第一章,针对所做的调查问卷,梳理了哈尔滨市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朋友圈的基本概况。在对大学生朋友圈使用时间和登陆时间的统计中,本文发现,大一新生流连于朋友圈的时间最少,研究生群体耗费在朋友圈的时间最多,大学生群体们的好友来源普遍来自自己过去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圈,随着年纪的增加,朋友圈中的陌生人所占的比例开始上升;本文第二章,对哈尔滨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特点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分析,发现大一到研究生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自我呈现时,普遍存在着理想化的表演,随着年级的递增,自我认同危机开始出现;本文第三章,从活化拉新、巩固修正以及破坏和梳理三个维度论述了哈尔滨大学生群体在进行自我呈现的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自我人际关系建构的。本文第四章,分析了在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的利与弊,对过度自我呈现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绩斐然。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便捷的网络与大量的信息在大学生与纷繁的社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连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多样,使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接续努力,就要求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树立远大志向。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立场坚定、观点正确、态度积极,但也存在着部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入推行和贯彻,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之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进入了融合创新的关键窗口期,行业内公司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如何吸引并挽留人才成为企业战略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股权激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长期激
温西X区块属于高温(84.2℃~90℃)、中盐(矿化度10967~15283mg/L)、低渗(平均渗透率为49×10-3μm~2)稀油(原油粘度0.7m Pa·s~3.2m Pa·s)油藏。该区块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泡沫驱以来,泡沫试验区主要生产井组的含水率小幅度降低(由98%降低到90%)、日产油量快速上升(由2t上升到8t),增油降水效果较为明显。但2016年1月开始,试验区生产井开始间断
在我国城市不断扩张与转型的背景下,大量工业建筑逐渐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逐渐空置或废弃工业建筑。近些年,随着城市经济、产业、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城区范围内的旧工业建筑逐渐被有效利用,并逐渐成为新产业的催化剂,其高效、独特的空间品质与新产业产生了诸多碰撞。但不可忽视的是,位于城郊或远郊的旧工业建筑,却因为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与密集的劳动要素而被忽视,形成了消极空间场域。但是作为可激活
色彩在人的视觉感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眼对建筑色彩的识别度要高于对形体的识别度。人眼通过物体表面所反射的色光来识别色彩,其电磁波本质对人具有一定的知觉影响作用,此外,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色彩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具有联想和象征效应,同时,不同色彩也具有了不同的表情,代表着不同的情绪意义,例如,红色让人感到兴奋、蓝色让人感到镇静、橙色让人感到温暖……因此,色彩心理效应伴随色彩而客观存在,在我们的
成长于数字网络时代的“90后”,一度以“非主流”“脑残”的另类形象进入大众视野。但随着年龄和现实的客观需要,“90后”逐渐登上历史的前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出声音、发挥作用,刷新了大众对这一群体的认知。而这一认知转变的过程,离不开媒介话语对“90后”群体的身份建构。本研究首次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探究《中国青年报》(2007-2019)对“90后”的媒介话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型制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不同机制文化下形成的建筑是属于当地人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变化而建造的居住足印,是有血有肉、各有特色、具有人文精神的独特个体。保护不千篇一律建筑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居住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应当探索地域特有的生存认知方式、生态意识以及民族精神情感。本论文主要探讨目前尚未被人熟知与关
1978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长达十年的思想浩劫的终结,我国急需打破“文革”留下的思想枷锁,进行思想解放。但自5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将知识分子视为“资产阶级”的代表,通过“又红又专”口号的宣传,将政治与业务对立起来,“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为了人们的信条,这些教条主义思想仍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世界。“文革”留下的思想僵化和思想禁锢不被打破,思想解放就只能是空
《米拉日巴传》是藏族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传记文学著作,其作者是噶举派著名僧人桑杰坚赞(1452-1507)。15-16世纪的西藏地区,封建农奴制经济高速发展,藏传佛教各教派势力同地方封建势力高度结合,竞相争逐。在这样的背景下,《米拉日巴传》的创作承载了桑杰坚赞教导人们敬信佛法,求道解脱的传教目的和借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的传奇事迹振兴噶举派宗风的宗派理想。在《米拉日巴传》的具体内容情节中,蕴含着噶举派大
在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资源全球流动,跨境研发合作日益盛行。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而创新则是第一动力。因此,基于全球视角配置人才和其他创新资源对推动中国创新活动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境外发明人是中国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重点。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中国近年来逐渐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并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节点之一。伴随着该过程,中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