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不同病期模型,探讨肝组织和肠黏膜二者间在病变发生发展上的相关性,以期为血吸虫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提供实验依据及评估方法。研究方法:购自实验动物公司的健康昆明雄性小鼠50只,随机取10只鼠作健康对照组,余40只鼠均按常规法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尾/鼠);感染后按常规分笼喂养。除感染后第12周随机取10只小鼠用吡喹酮(300mg/kg.d)一次灌药作杀虫治疗外,其余小鼠分别在感染后第6周,第12周和第21周各随机取10只小鼠和治疗后第9周小鼠作观察。所有鼠按设计时点:收集血清用ELISA法作TGF-β1和ATP酶的浓度测定;解剖小鼠,仔细查检肝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血吸虫虫体,并记录每鼠虫体数,取出肝脏和全结肠标本做大体标本观察记录后,均作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比较观察和分析其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不同病期血吸虫病小鼠模型,感染成功率为100%;其病变在感染后6w组急性虫卵肉芽肿形成,12周出现肝纤维化,21周出现肝硬变,各病期的肝和肠二者病变存在相关性,取病理学分级评分指标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的结果呈正相关(rs=0.892,P<0.01)。对照组、6w组、12w组、21w组和治疗组的小鼠血清中ATP酶浓度分别为207.74±4.98nmol/L、302.96±5.54nmol/L、501.72±7.12nmol/L、505.01±5.85nmol/L、211.85±5.51nmol/L。除对照组与治疗组、12w组与21w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血清中TGF-β1浓度随感染周期的延长而上升,用药后显著下降,用药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后不同病期小鼠的结肠组织学评分值与肝脏病理分级呈正相关;血清中TGF-β1和ATP酶浓度随病程期延长有增加趋势,在治疗后降低,提示其可能具有病情评估意义。图8幅,表11个,参考文献9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