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N2O吸收与排放过程及对土地管理的启示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施碳减排、增加碳汇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从土地资源管理视角求解碳中和,构建“低碳”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是践行绿色环保气候治理的新思路。“碳”是包括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若干主要的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是包括其中增温潜势较高的温室气体。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二氧化碳当量(CO2e)来统一衡量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其中,排放1单位的N2O相当于排放298单位的CO2。土壤是N2O主要排放源,也是最主要的吸收汇。但由于土壤N2O吸收过程容易被其较高的排放量所掩盖,致使很多研究忽略了土壤对N2O的吸收,导致N2O吸收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尚不明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性状和管理措施不同,对土壤N2O产生、吸收与净排放过程的影响亦具有差异。明确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性质与土壤N2O吸收和排放过程的内在联系、发掘潜在的土壤N2O吸收汇,对于有效调控N2O净排放过程及其在大气中的浓度、实现《巴黎协定》1.5℃的温控目标具有现实意义。研究不同土地类型土壤N2O吸收与排放过程,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与调控机制,明确土壤水分、pH值等对N2O吸收与排放过程的驱动机制,可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为了明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N2O吸收与排放的差异,本文以土壤类型相同、气候条件类似、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耕地(旱地、水浇地)、种植园用地(园地)、草地和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15N2O同位素稀释法分析土壤N2O产生、吸收与净排放的瞬时速率及培养期间的累积总量。结果表明:在施用氮肥条件下,N2O产生、吸收与净排放速率具有相同的数量级;其中,N2O瞬时产生速率最高可达0.57μg N kg-1h-1,N2O瞬时吸收速率最高可达0.23μg N kg-1h-1,说明N2O吸收过程对其净排放过程起到调控作用。不同利用类型土壤N2O产生的累积总量为林地>草地>水浇地>园地>旱地;不同利用类型土壤N2O吸收的累积总量为林地>草地>水浇地>园地>旱地;不同利用类型土壤N2O净排放的累积总量为林地>草地>园地>水浇地>旱地。(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差异显著,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3--N)、碳氮比(C/N)、物种丰富度和菌群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旱地土壤pH值、土壤粉粒含量、田间最大持水量(WHC)、SOC、TN、C/N均显著低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但土壤黏粒显著高于其它土壤;旱地、水浇地和园地土壤细菌网络复杂程度高,而林地和草地细菌网络相对简单。土壤TN、SOC、铵态氮(NH4+-N)、土壤pH、C/N等差异越大,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越显著,说明土地利用类型差异是影响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林地土壤TN含量显著增加是引起微生物群落差异的主要原因。(3)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征差异是影响N2O吸收与排放过程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N2O排放主要因素包括土壤pH值、硝化速率、C/N、NO3--N含量、nirK、nirS基因丰度等;N2O吸收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壤水分、机械组成以及土壤N2O还原酶(nosZ clade Ⅱ基因型)等因素。其中,旱地土壤由于参与反应微生物活性状况、土壤通透性状况、供给氮源与供给碳源能力等4种因素均低于其它四种利用类型,导致其N2O吸收与排放累积总量均最低。水浇地、园地、草地土壤性质差异相对较小,N2O吸收与排放累积总量也无显著差异。林地土壤参与反应微生物活性状况、通透性状况、供给氮源与供给碳源能力显著高于其它四种利用类型,因此N2O吸收与排放累积总量均最高(施用氮肥作为刺激源)。其中,林地土壤黏粒少、砂粒多、土壤通气度较好,WHC较高且土壤水分对土壤N2O还原酶(nosZ clade Ⅱ基因型)丰度具有重要影响,有效提高林地土壤N2O吸收能力。依据上述结论林地土壤(不添加氮肥作为刺激源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潜力成为N2O重要的吸收汇。(4)为了进一步明确土壤水分和N2O还原酶对土壤N2O吸收与排放过程的影响,本文采用15N2O同位素稀释法研究耕地土壤不同水分含量条件下土壤N2O吸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湿润土壤环境(80%-100%WHC)的N2O吸收与排放都显著高于干燥土壤环境(20%-60%WHC)。土壤nosZ基因对土壤水分含量具有较强的敏感性,nosZ基因拷贝数、土壤水分含量和N2O吸收量彼此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是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条件下(80%-100%WHC)N2O吸收量较高的主导因素。土壤N2O吸收(58.58%)、土壤水分(12.46%)、nosZ clade Ⅱ(12.13%)和nosZ clade I(8.95%)对PCA-土壤N2O吸收模型的贡献度累积可达92.13%。此外,土壤反硝化潜势与N2O吸收速率具有显著相关性,反硝化nirK、nirS基因拷贝数随土壤水分含量增加显著提高,这是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条件下N2O排放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土壤水分含量是决定N2O排放和吸收过程的关键驱动因素,土壤nosZ基因丰度可作为反映土壤N2O吸收能力的重要参考。(5)土壤N2O还原酶中的nosZ基因丰度是影响土壤N2O吸收过程的关键因素,土壤pH值是N2O还原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了明确pH值对土壤N2O吸收与排放过程的影响,本文采用15N2O同位素稀释法研究了不同pH梯度(3.80-7.32)条件下土壤N2O吸收和排放过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弱酸和中性环境条件下(pH=6.08-7.32),土壤N2O吸收峰值出现在pH值6.69,土壤nosZ基因拷贝数峰值出现在pH=7.15,nosZ基因拷贝数和土壤N2O吸收过程对土壤pH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这可能是N2O吸收量随pH值的变化重要原因。在酸性土壤环境(pH≤4.98)土壤nosZ基因丰度受到显著抑制,但土壤N2O吸收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nosZ基因丰度不是酸性土壤中N2O吸收过程的限制因子;土壤pH值对N2O排放过程具有显著差异,酸性环境条件下(pH≤4.98),土壤N2O净排放量随土壤pH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净排放量峰值出现在pH值为4.47。在弱酸或中性环境条件下(pH=6.08-7.15),土壤pH增加促进了N2O净排放量增加,这说明不同pH值范围内N2O吸收和排放过程对土壤酸度响应不同。综上,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N2O吸收过程均可发生,N2O瞬时吸收速率峰值与净排放速率处于同一量级,吸收过程显著影响N2O净排放过程。影响土壤N2O吸收和排放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水分含量、机械组成、pH值、硝化速率、C/N、NO3--N含量以及土壤nosZ、nirK、nirS基因丰度等。其中,土壤酸度调节与水分管理是土壤N2O吸收与排放过程重要的调控措施。
其他文献
<正>媒介地理学是媒介研究与地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跨域交叉下的新兴领域,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体技术发展与普及、地理信息技术的革新与普及、媒介形态的变化、人地关系变化、人机关系变化、空间地域数据依赖等产生的各个学科之间思想开放、碰撞对话的结果,主要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媒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关系。动画电影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以媒介地理学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既能了解动画电影在传达地
期刊
<正>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民族地区城乡融合也在不断推进。旅游业在民族地区城乡融合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助力作用,尤其在强调资源整合与满足多元需求的“全域旅游”理念被推广后,旅游发展在区域整体环境的全面提升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城乡融
期刊
<正>材料某学生在塔里木盆地旅游时写道:沙地上有众多凸起的沙包(图1),包上有灌丛,叶针形,枝条柔软,粉红花密生在嫩枝上,枝上能生根。观察沙包发现,根系错综复杂,沙层和枯枝落叶层交替,层层相叠,沙包上盐分明显多于周围荒地。从与村民的交谈中获知,此灌木名为柽柳,花期长(4—9月),其根系能吸收盐分,通过落叶将盐分排出体外;曾因人们大量砍枝挖根做燃料和盗挖寄生名贵中药,柽柳数量一度严重下降;后经引洪灌
期刊
<正>材料一以高大沙山和众多湖泊著称的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玫瑰湖(湖面呈现出奇特的粉红色或其他偏红色系[1])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在巴丹吉林沙漠里,有一条断裂带——“阿尔金深大断裂”,巴丹吉林沙漠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小于80毫米),蒸发旺盛(年蒸发量大于3500毫米),年均温7~8℃。但沙漠中分布众多湖泊,现存106个湖泊,其中多数为盐湖,湖水终年不冻。图1为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示意,图2为巴丹吉林沙
期刊
长庆油田庆阳气田山西组山1段储层属于典型的超低孔、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常规的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未能取得良好的改造效果。为了提高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的改造效果,文章研发了一种具有良好抗盐减阻性能的聚合物减阻剂,满足致密砂岩储层体积压裂的施工要求。该减阻剂以丙烯酸、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为基础材料,对疏水单体、单体总浓度、引发剂、引发温度等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当单体总浓度为24%
<正>翻译并非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涉及对潜藏在文字中的社会文化的发掘与解读,译者对文本背后蕴藏的社会背景的认知深度直接关系到翻译成果的质量。目的论视角下,地理文本翻译作为文化交流与理论拓展的有效途径,其对地理学科素养及专业研究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由许建忠和鹿彬所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翻译地理学应用性研究》一书,从地理学的角度为翻译研究工作提供了独特视角,充分说明了“地理”这一概念在文
期刊
<正>从广义角度上看,所有具备自然存在属性以及历史存续属性的事物都可以被称为遗产。基于此定义可以发现,“遗产”必须基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与时空维度,而地理空间正是遗产产生、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具有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同样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具备特殊历史时期特征以及地域特色。基于此,
期刊
<正>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背景下,以及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我国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能达标。对此我国相关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积极努力。地域文化作为凝聚地方人文特色的文化内容,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素材。从《人文地理》刊物《旅游》栏目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地域环境与人类心理具有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特定地理事物与现象可对心理产生疏导效果。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就地域文化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
期刊
<正>目前关于计算思维的研究仍在不断推进,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多种多样,尚未形成统一认知,但经过综合归纳后,计算思维的基本样貌与框架也逐渐变得清晰,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诸多应用。研究地理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正是重要的实践内容。参考《现代教育技术》刊物《技术应用与开发》栏目中的文章可对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等有所了解,再结合《地理学报》刊物《地理信息》栏目中的文章可对地理教学中的相关素养形成一定认知,进
期刊
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评价的显著变化出发,分析了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学科素养是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思维方法的综合体现,并从7个方面阐述了学科素养的养成方式,探讨了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