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吃是一种言语节律性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口吃的定义(WHO,2010),它是指声音、音节或词汇经常性的重复、拖长或停顿/阻塞。口吃还会伴随一些如面部痛苦、强迫性努力,眨眼等症状,而这些伴随性症状会进一步加剧口吃者无法流畅地表达语言。口吃具有较高的发生率(1%),影响了口吃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并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精神负担。因此,了解口吃发生的确切神经机制,不仅为构建完整的心理语言学加工模型提供理论支持,还有利于我们认识口吃的本质,从而为口吃治疗实践提供指导。由于口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言语表达障碍,因此,大量关于口吃的研究关注言语产生过程本身的加工缺陷。然而,由于口吃本身的复杂性,这些研究对口吃发生的确切神经机制并未获得一致性结论。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包含了类似的认知和神经基础,并且言语知觉过程对言语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者从语音、句法、语义等方面考察了口吃者的语言加工是否同于正常成人。在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的同时,可以看到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目前在句子和短语水平上对口吃者节奏感知的研究还没有看到。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了 口吃者在感知韵律边界时和言语流畅者的异同。先对口吃者的语言流畅度用专业量表进行测评,然后再听觉呈现句子(研究一:包含不同层级韵律边界的四类句子),要求被试完成词汇再认任务;再呈现短语(研究二:包含结构歧义的短语对),采用启动范式,让被试完成词汇判断和结构判断两种任务。结合两个研究的ERP数据,探讨口吃者和言语流畅者在感知韵律边界时的认知神经机制。脑电结果发现:(1)在汉语句子内部的韵律边界感知过程中,口吃者和正常被试均未能稳定诱发显著的反映边界加工的特定性脑电成分(CPS,Closure Positive Shift),不过口吃者在感知到音系短语边界时诱发的脑电效应比言语流畅者更大。(2)无论在词汇判断任务还是结构判断任务中,口吃者感知到由歧义短语诱发的启动效应大于言语流畅者,并且在结构判断任务中,启动效应量更大。此外,不同结构类型的歧义短语引发启动效应量大小存在差别。以上结果表明口吃者在感知韵律信息时较言语流畅者更敏感,并受到任务调节。本研究揭示了在言语感知过程中口吃者和言语流畅者的神经机制不同,口吃者在言语感知过程中相对言语流畅者更敏感。有助于拓展人们对口吃者在言语感知韵律信息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口吃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说明口吃者在学习语言表达阶段,应充分考虑环境引导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