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在鄱阳湖区每月采集黄鱔标本,研究其生长特性、繁殖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特征。结果如下:1.以基舌骨和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的材料,研究了鄱阳湖区黄鳝的年龄和生长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雄性最大年龄为6龄,雌性为5龄;2~4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渔获物的89.75%,该年龄组的体长为30~50cm,体重为30~120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4L3.2601(♀);W=0.0014L2.9008(♂)。生长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即2龄前的生长迅速期和2龄后的生长稳定期。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雌性Lt=78.5[1-e-0.17402(t+1.2032)],Wt=602.01[1-e-0.17402(t+1.2032)]3.2601;雄性Lt=102.3[1-e-0.11845(t+1.3101)],Wt=947.32[1-e-0.11845(t+1.3101)]2.9008。生长特征参数分别为φ=3.0303(♀)和φ=3.0934(♂)。雌雄个体生长差异显著(p<0.01)。2.繁殖群体中的性比♂:♀:1:3.32.总繁殖群体中,雌鱼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27.8cm,体重为22.88g,1龄;雄鱼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35.4cm,体重为49.04g,2龄。鄱阳湖区黄鳝的卵巢系数和精巢系数一年中有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分批产卵。绝对繁殖力平均为870±57粒;相对繁殖力平均15.48±0.73粒/克。3.应用RAPD方法对鄱阳湖区五种不同花色黄鳝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表明:总基因多样性Ht=0.2724,说明该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群体内的基因多样性Hs=0.1948,占了总群体基因变异的71.51%,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五个不同花色黄鱔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400~0.1801之间,细花斑群体与黄黑斑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400),大花斑与隐花斑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801),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的基因交流水平。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2849,表明五个不同花色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