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地区自汉代开始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被正式纳入汉帝国版图开始,确立了它在中华和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汉朝政府的重视,使其迅速发展。位于敦煌市阳关镇的阳关遗址、寿昌城遗址便是于西汉时期建立。在影响文化遗址尤其是土遗址保护的众多环境因素中,水环境的作用是最根本的。因此研究水环境的变化特征与文化遗址的相互关系可以从根本上掌握文化遗址的发展规律,掌握水环境在文化遗址的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现在文化遗址的保护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措施。本文在讨论了敦煌地区及文化遗址的历史沿革和阳关镇水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主题的研究,文章研究的时间范围是自汉武帝元鼎六年至今,共经历2000多年,将其分为西汉、东汉至隋、唐宋、现代四个研究阶段;空间范围主要是两处遗址所在地一古南湖绿洲,由于史料不全有些内容扩大至敦煌地区、疏勒河流域甚至是整个河西地区。研究发现,第一阶段-西汉时期,文化遗址依水而建,均选址于水资源丰富的古南湖绿洲上。第二阶段-东汉至隋,自然条件优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干扰少,文化遗址与水环境呈现相似发发展趋势,两者均变化不大。第三阶段-唐宋时期,初唐和盛唐时期,由于政局稳定,人口增多,耕地面积扩大,大兴水利设施,恰逢自然条件优越,两处遗址充分发挥了它们各自的历史任务;到了晚唐及宋初之时,自然气候干旱,人为水资源过度利用,以至古南湖绿洲被风沙侵袭、向内部萎缩,致使遗址也在茫茫沙漠中“隐去”。第四阶段-现在,如今的两处遗址都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旅游景区为游客开放游览,因此对于遗址的保护应该更加重视,为遗址提供一个稳定的水环境是本阶段研究重点。水资源是干旱地区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干旱区绿洲形成和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水环境因子在干旱区聚落遗址的发展演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干旱区文化遗存的研究、开发和保护工作不能忽略水环境这个因素,掌握了水环境在文化遗址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干旱区未来绿洲城镇的发展模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