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Bachert首次提出慢性增生性鼻-鼻窦炎伴双侧鼻息肉(chronic hyperplastic rhinosinusitis with bilateral nasal polyps,CHS/NP)组织中存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和B(staphylococcus aureus enterotoxin A and B,SEA/SEB)的特异性IgE,推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taphylococcus aureus enterotoxins,SEs)在CHS/NP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此后Bernstei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CHS/NP形成早期的“超抗原假说”,总结了SE在CHS/NP发病机制中的促炎机制,如带有TCR Vβ区的淋巴细胞激活和克隆性扩增,以及Th1和Th2细胞因子的释放。上皮细胞是呼吸道黏膜对抗原或病原微生物攻击产生免疫应答的前哨细胞(sentinel cell),在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证实上皮细胞是炎症应答反应的中枢性调节者,其作用可分为“靶器官”和“效应器”。以前人们将研究更多地放在“靶器官”上,而现在“效应器”作用则更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上皮细胞在应答内源性和外源性刺激时,产生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参与免疫调节及炎性反应,具有活跃的免疫应答活性。目前有关SEs对鼻黏膜呼吸上皮细胞作用的相关研究甚少,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aureus enterotoxin B,SEB)对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免疫调节/促炎活性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探讨SEB对原代培养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和(或)趋化因子的作用,文中第一部分在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方法基础上,介绍了人鼻黏膜上皮细胞无血清原代培养系统的成功建立,为研究SEB对人鼻黏膜上皮细促炎作用搭建了良好的技术平台。第二部分将无血清原代培养的人鼻息肉及下鼻甲上皮细胞分别在1、10、100ng/ml,IL-1β20ng/ml及SEB10ng/ml+地塞米松13ng/ml等不同条件下孵育,12、24和48h后采用原位杂交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IL-5和GM-CSF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SEB刺激鼻黏膜上皮细胞表达IL-5和GM-CSF,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塞米松可抑制此作用。因此,我们认为SEB对原代培养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具有促炎作用;本研究首次证实SEB可诱导人鼻黏膜上皮细胞表达促炎因子IL-5和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GM-CSF;为临床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