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个体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任务在中学阶段已经基本完成。众多研究发现,个体的性别角色状况会对其生活、学习或工作等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贝姆提出男女双性化理论,认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可以是双性化的,也就是可以同时兼有男性心理特征和女性心理特征。按照该理论,可以根据人们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划分出4种性别角色类型:男性化组、女性化组、双性化组和未分化组。大量研究表明,与男性化组、女性化组和未分化组的个体相比,双性化组的个体能够灵活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个体的性别角色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男性化强的个体的成就动机高于女性化强的个体,等等。从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看,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更难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女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其中女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成就动机以及对自己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看法等均可能与其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此,本研究拟探讨高职院校男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成就动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本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从某一侧面认识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而且可以从性别角色、成就动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科学、有效地指导女大学生的成长与就业。本研究选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34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桑德拉·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成就动机量表以及自编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为研究工具,考察高职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与成就动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特别是通过与男大学生的比较对照,较为深入地揭示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成就动机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1、高职院校男女大学生在四种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上的人数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的男性化组人数比例高于女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女性化组人数比例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双性化组人数比例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的未分化组人数比例高于女大学生。2、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不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男女大学生在追求成功动机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避免失败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组高于未分化组,而与女性化组,男性化组无显著差异。3、高职院校男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均比女大学生强。男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不受性别角色类型的影响,但双性化组的女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要比未分化组的女大学生强。4、高职院校文理科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均不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