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世界范围内超高层建筑的建设热潮中,建筑物的高度不断被突破,可以预见,千米级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即将在我国提上议事日程。已有研究表明,对数百米级超高层建筑(600米以下)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范围内超高层建筑的建设热潮中,建筑物的高度不断被突破,可以预见,千米级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即将在我国提上议事日程。已有研究表明,对数百米级超高层建筑(600米以下)而言,强风作用下结构的风荷载和效应是影响建筑安全与使用的控制性指标,对千米级超高层建筑更是如此。与数百米级超高层建筑相比,千米级超高层建筑所处的风场、气动风荷载、气弹效应及其风致效应控制都将面临全新挑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确定了千米级超高层建筑所处风场模型,然后采用风洞试验的方法对千米级超高层建筑的气动风荷载特征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大气边界层风场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且从中选择出适合于千米级超高层建筑抗风研究的风场模型:Deaves-Harris良态风模型以及Vickery等提出的飓风模型。依据以上两种模型,在风洞中成功模拟了6种风场,以用于后续研究。(2)在典型的良态风及台风风场下,对5种高度(600、800、1000、1200、1500米)、长细比为8的方形超高层建筑刚性模型进行了测力试验,得到了了气动基底弯矩均值、均方根、概率分布及归一化谱等特性随高度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基于准定常假定的顺风向基底弯矩系数的理论估算方法;基于理想模态假定,对风致响应随建筑高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风速、阻尼、刚度等因素对响应的影响。(3)在反映不同地貌类型的良态风及台风的6种风场下,对千米建筑的刚性模型进行了测压试验。通过对建筑物表面风压系数功率谱及相关性分析,给出了气动风荷载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千米超高层建筑的层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和扭转系数进行时域、频域和相关性分析;从风场的剖面特征、湍流度大小的总体水平两个层面分析了风场特性对气动力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给水与废水处理系统中,混凝工艺是运用最普遍的关键环节之一,混凝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单元过程的运行工况、处理费用及最终出水水质。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水处理混凝
芯墙—并联剪力墙结构是当今广泛应用的一种结构型式。本文利用半解析法对该结构分别进行了静力与自由振动分析。本文把芯墙—并联剪力墙结构近似看成一个悬臂结构,推导出芯墙
带高位型钢混凝土转换层建筑结构是一种竖向不规则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形式,结构受力机理复杂,设计难度大。目前,学术界和工程界对型钢混凝土(SRC)转换结构的研究尚嫌不足,尤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高桩承台体系,探讨其抗震能力改善的可能途径。围绕这个目标,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介绍了推倒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以及在进行推倒分析前要
本文为了了解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框架中的受力性能和特点,通过对两榀缓粘结预应力框架、一榀有粘结预应力框架的试验对比研究,分析了结构在承载力,荷载挠度关系,裂缝开展,内力重分
复合地基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地基处理技术之一,随着对地基处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复合地基处理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刚性桩复合地基就是用钢筋混凝土桩、素混凝土桩或高标号
预应力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和构件中,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以其诸多优点已在桥梁工程中广泛应用。在实际工程中,绝大多数钢筋混凝土构件往往同时承受压、弯、剪、扭
目前,行业内大多使用普通砂浆、单掺聚合物或者纤维砂浆进行修补加固。但是,这些修补加固材料大多存在一些缺陷,如粘结力、抗裂性及耐久性等性能仍有不足,难以满足工程需求。
逆作法桩筏基础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基础形式。与普通桩筏基础相比,该法能有效利用天然地基承载力,具有造价低廉、节省工期、施工设备轻便等较多优点,在一些特定场地具有显著
近年来,各地相继出现了许多建造在高层建筑屋顶上的钢结构塔楼,然而震害资料表明:在遭遇强烈地震时,高层建筑顶部突出的钢塔楼的地震加速度往往经过主体结构放大许多,其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