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中,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non-TNBC)之间微观指标的差异性,从而为乳腺癌患者,尤其是 TNBC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寻找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融洽点。 研究方法: 收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例乳腺癌术前患者信息(年龄15~81岁,均为女性,其中TNBC20例),包括一般资料、病史资料、乳房专科情况、中医症状和血液一般检查、凝血因子和B超、病理等辅助检查结果。根据乳腺癌中医辨证标准,对患者辨证分型。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其中,单因素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两样本t检验,c2检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包括: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从而进一步分析在不同中医证型中TNBC和non-TNBC患者微观指标的差异性。 研究结果: 1.从西医疾病的角度分析 1.1.基本资料 本研究病例数总共200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20例,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患者180例,TNBC患者比例占同期所有乳腺癌患者的10%,TNBC和non-TNBC患者年龄分别为47.45±12.88岁和50.79±10.35岁。 1.2.病史资料 TNBC和non-TNBC患者之间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NBC和non-TNBC患者在年龄、初潮年龄、身高、体重、BMI、工作性质、是否有乳腺癌既往史、乳腺癌家族史、痛经、绝经状态、口服内分泌治疗药或避孕药、宫内是否有节育器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微观指标 TNBC和non-TNBC之间PLT(P=0.001)、HGB(P<0.001)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TNBC和non-TNBC之间与PLT、HGB微观指标有关联。 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TNBC和non-TNBC之间与HCT(P=0.031)、TNM分期(P=0.018)存在相关性。其中TNM分期OR值为3.143,提示随着肿瘤TNM分期等级的增加,TNBC发生的风险也增加。 TNBC和non-TNBC之间RBC、FIB、BI-RADS分级、CDFI分级、病理组织学分型、镜下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从中医证型的角度分析 2.1.基本资料 肝郁痰瘀证患者共133例,平均年龄48.47±10.57岁;冲任失调证患者共43例,平均年龄52.49±7.23岁;正虚毒炽患者共24例,平均年龄57.83±12.52岁。 2.2.病史资料 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初潮年龄、绝经状态、是否服用内分泌药或避孕药、预后方面的比较,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证型与是否有乳腺癌既往史、是否有乳腺癌家族史、痛经史、是否有宫内节育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微观指标 中医证型与HG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医证型与BI-RADS分级、CDFI分级有相关性(P=0.001);中医证型与镜下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医证型在TNM分期的程度上有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中医证型与TNM分期、HCT微观指标有相关性(P<0.05)。经析因分析方法,提示不同中医证型PLT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69,P<0.001)。 不同中医证型之间RBC、FIB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从病证结合的角度分析 3.1.TNBC和non-TNBC患者中医证型的比较 肝郁痰瘀证和冲任失调证患者,在TNBC组的比例均低于non-TNBC组;正虚毒炽证患者,在TNBC组的比例(25%)高于non-TNBC组(10.6%),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不同证型中TNBC和non-TNBC微观指标的差异 为了一进步分析在不同中医证型中,TNBC和non-TNBC之间微观指标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1)不同中医证型中PLT水平有差异(F=6.43,P=0.002);在TNBC与non-TNBC的PLT水平有差异(F=18.37,P<0.001);中医证型和是否三阴对PLT水平有交互作用(F=4.53,P=0.012)。 (2)不同中医证型HGB水平有差异(F=30.69,P<0.001);在TNBC与non-TNBC的HGB水平有差异(F=20.84,P<0.001);中医证型与是否三阴对HGB水平有交互作用(F=20.84,P<0.001)。 (3)不同中医证型HCT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和non-TNBC对HC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与是否三阴对HCT水平无交互作用。 (4)不同中医证型与是否三阴对RBC、FIB水平无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从西医疾病的角度分析 与non-TNBC相比较,TNBC发病年龄偏小、预后差死亡率高,以PLT水平明显升高、HGB、HCT水平明显偏低、TNM以III、IV期为主。 2.从中医证型的角度分析 不同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是否绝经、既往口服内分泌或避孕药、预后有相关性;不同中医证型与TNM分期、BI-RADS、CDFI分级、镜下淋巴结是否转移、HGB、HCT微观指标有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理论依据。 3.基于上述两点,从病证结合的角度分析 研究表明,不同证型中三阴与非三阴对PLT、HGB水平的差异大小明显不同。故PLT、HGB微观指标可为TNBC患者中医分型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