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内关”对失眠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以及对失眠大鼠基底前脑腺苷含量、海马区腺苷A1受体、A2a受体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针刺“内关”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中枢机制,为临床治疗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D (Sprague-Dowley)大鼠按正常光暗周期驯化后,选择光暗周期适应良好的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8只及模型复制组24只,模型复制组经过PCPA(对氯苯丙氨酸)制作失眠模型后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捆绑组、针刺组3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组与模型对照组不予治疗;捆绑组于PCPA模型制作后第3日起只捆绑不治疗,连续5日,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针刺组给予针刺“内关”进行治疗,时间频率同捆绑组。采用生理遥测系统监测分析大鼠睡眠-觉醒脑电;采用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大鼠基底前脑腺苷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A1受体、A2a受体表达。结果:1. PCPA失眠模型制作后,24小时内模型复制组觉醒时间显著增加、总睡眠时间减少,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内关”后,针刺组觉醒(Wake)时间明显减少、总睡眠(TST)时间明显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捆绑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PCPA失眠模型制作后,模型对照组基底前脑腺苷含量增加,海马区A1受体阳性表达增加,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海马区腺苷A2a受体阳性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内关”后,针刺组基底前脑腺苷含量明显下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内关”后,针刺组海马区A1受体阳性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捆绑组减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海马区腺苷A2a受体阳性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内关”可促进失眠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恢复;2.针刺“内关”调节失眠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作用可能与针刺下调基底前脑区腺苷含量及海马区腺苷A1受体水平有关;3.海马区A2a受体几乎不参与针刺“内关”对PCPA失眠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