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老风险规避与保障方式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养老风险。低收入农村家庭不但要应对严重的贫困与发展问题,还要面对不确定风险冲击所带来的收入波动。农村家庭的养老负担在这种状态下显示了多方的“无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地区现有的养老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自我养老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面前举步维艰;家庭养老在家庭小型化和剩余劳动力城乡流动趋势下逐渐弱化了保障功能;社区养老目前适合经济发达地区,不具有普遍意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因历史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几乎停滞不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处于扩面阶段。现实表明,农民的养老面临风险冲击。  本文以农村老年人养老风险为逻辑起点,脆弱性、需求意愿与保障方式为视角,农民规避养老风险、融合保障方式为落脚点,多层面地揭示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风险形式及应对策略,全面考察农民的养老保障需求(及其需求位序),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现实基础与依据。在研究方法上结合经济学计量模型和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探索农民养老的合理保障方式。  第一章采用“社会风险理论”,分析农民养老风险冲击、农民养老风险脆弱性以及风险应对机制。农民养老不仅暴露于养老风险之中,而且还缺乏风险应对的手段。因而,农民养老面临脆弱性,并且容易遭受直接的家庭福利损失。我国政府对农民家庭养老可能遭受的养老风险及其不确定性,缺乏有效的、显著的方法和处理机制,即正式的应对机制目前并不完善。农民养老风险应对机制有正式养老系统和非正式养老系统。正式的养老系统和非正式的养老系统构成了农村养老风险管理工具的框架,其中家庭养老方式和社会养老方式是此框架中的主体。农民在风险框架下对养老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选择、比较和鉴定,从而形成养老意愿——即养老方式选择、条件确定和受益空间等。第二章采用社会学“需求评估方法”,阐明农民养老的三大内容:经济支持、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采用“代际支持理论”分析农村家庭养老“责任”“互惠”的协调机制,分析家庭养老方式的风险应对能力。第三章采用“公共政策理论”,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机制、制度的目标效用及风险规避。笔者认为,农村地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民效用最大化的必然需求,同时也论证了农村居民养老风险规避行为与养老保险目标效用之间具有高拟合度。第四章通过“社会群体理论”,分析农民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功能区别,从而区别农村家庭养老方式、社会养老方式的职责边界、功能定位、效应和融合预期。采用 Coate& Ravallion的“两家庭模型”理论框架,分析社会养老方式的风险应对能力,以此确定社会养老方式和家庭养老方式融合的可行性。并从“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点切入,简述融合的可行路径(预期)。第五章结合笔者基线调研数据的分析,从中了解不同特征群体的需求影响因素、参与意愿的差异性以及养老方式选择等内容。第六章进行了结论与对策建议的提炼。此部分是整篇论文的落脚点,一方面是对前述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为前述章节中有关农村养老方式融合路径提供政策支撑点。  本文通过基线调研、理论解剖等方式探究其中机理,全文所得主要观点(结论)和论证逻辑如下:  1、农民养老不仅暴露于养老风险之中,而且还缺乏风险应对的手段。在养老风险应对意愿下,正式的养老系统和非正式的养老系统构成了农村养老风险管理工具的框架,其中家庭养老方式和社会养老方式是此框架中的主体。  2、家庭养老通过“代际支持理论”解释,表现形式是家庭内部代与代之间的双向交换。代际资源交换是农村子辈向家庭老年人提供赡养的基础。经济资源从家庭父辈向子辈转移的动机,是一种利他主义动机。由于家庭成员都怀利他主义动机,子辈得到父辈的抚养和支持后,当父辈年老时,子辈向父辈提供回馈,满足父辈的养老需求。  3、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将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基础性被动需求、购买欲望需求、保障水平需求、服务质量需求和健康养老意识需求。鉴于此,笔者认为,养老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与参保群体需求之间存在三个层面的内在关联性:新制度试点阶段与基础性被动需求的结合;新制度成熟阶段与购买欲望和保障水平需求的结合;完善确立阶段与服务质量需求和健康养老意识需求结合。  4、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安全网的特征体现了制度与风险规避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并提出农民群体的风险规避与养老保险之间的“四个一致性”,其是未来可预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改良和创新的重要参考依据。  5、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关系变迁与融合需求出发,一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之间是互动的:一旦出现了社会养老方式实施受限的问题,社会养老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那么农村老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依靠家庭养老。二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不可完全替代性。在应对农村社会网络中所面临的特殊性养老风险时,需要补充性机制来规避养老风险,笔者提出建立区域化家庭共担型养老机构模式;自我内化型养老模式。  6、从全国9省27市的实证数据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在责任伦理框架下,更强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非求之于子女。分居养老对家庭关系的处理有积极作用,“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有可能是促进代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积极因素。“分而不离”是分居养老恰当处理家庭养老的家庭组合形式之一。模型结果同时显示,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上呈现逐渐转变的态度,由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方式向依靠自身或配偶的自我养老方式和依靠政府(社区)的正规养老方式转变。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廉租房的实质是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在市场经济国家,廉租
为了使我国的药品质量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在2016年发布了《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学界对乡村治理的研究就从未停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学界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构建。而依法治国提出后,对乡村治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