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雏鸡的一种急性且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可侵染鸡的中枢免疫器官中B前淋巴细胞导致鸡产生免疫抑制。疫苗免疫仍然是目前该病的主要防控措施,其中DNA疫苗由于不存在对囊的损伤、不污染场地、操作简便、能通过调节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增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雏鸡的一种急性且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可侵染鸡的中枢免疫器官中B前淋巴细胞导致鸡产生免疫抑制。疫苗免疫仍然是目前该病的主要防控措施,其中DNA疫苗由于不存在对囊的损伤、不污染场地、操作简便、能通过调节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增强免疫能力等优点而一直成为IBD疫苗研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聚乳酸羟基乙醇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和新型绿色高分子松香聚合物作为泛素介导下的IBDV-VP2核酸疫苗递送载体的潜力,旨在为高效安全的新型IBD疫苗的研发提供技术平台和理论依据。首先,研究通过复乳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阳离子PLGA微球和松香基高分子微球,经电镜扫描显示,获得的阳离子PLGA微球和松香基微球的平均粒径大约为3.5μm和2.5μm;细胞毒性试验分析表明,两种微球均对正常生长的vero细胞没有毒性作用;通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显示,两种微球均不同程度地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且均表现为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最后经过MTT法检测两种微球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微球均能促进B、T淋巴细胞增殖,且均表现出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但松香基微球的促进作用弱于阳离子PLGA微球的促进作用。其次,研究将IBDV主要抗原保护性基因VP2片段与泛素融合并导入真核载体p VAX构建IBDV-DNA疫苗,将制备获得的阳离子PLGA(10mg)和松香基微球(10mg)对构建的IBDV-DNA疫苗(50μg)进行物理振荡吸附,检测结果显示,阳离子PLGA微球吸附8h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量为0.49%;松香基微球吸附12h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量为0.42%。接着考察了两种微球吸附DNA后在体外的完整性和释放情况。结果显示,两种微球吸附DNA后,通过外环境降解,DNA保持了完整的结构和功能;两种微球在释放的前5天均有突释效应,突释的DNA含量占有比例为70%,剩余的DNA缓慢释放,阳离子PLGA微球在26天后释放完全,松香基微球在25天后释放完全。最后,研究将获得的IBD DNA微球疫苗免疫14日龄雏鸡,并以裸DNA疫苗和商品疫苗B87为对照,检测免疫后雏鸡产生的抗体水平变化,以评价阳离子PLGA微球和松香基微球作为IBDV-DNA疫苗载体的免疫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裸IBDV-DNA疫苗组和两种微球DNA疫苗均诱导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均比IBDV活苗B87免疫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高。其中复合阳离子PLGA微球DNA疫苗产生抗体的周期最长,达到56天,在35日龄达到抗体水平的峰值,峰值在所有实验组中出现最晚,而松香微球疫苗的抗体水平21日龄达到峰值,出现较早。综上所述,阳离子PLGA微球和松香基微球作为IBDV-DNA疫苗的载体可以激发雏鸡产生较高水平的IBDV抗体,且抗体持续时间较长。与裸DNA疫苗组相比,微球疫苗组产生的抗体水平高,持续时间更长。本研究为IBD的DNA疫苗的研制,特别是在新型的绿色可降解生物高分子作为DNA疫苗载体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氟硼吡咯(BODIPY)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荧光染料,其本身具有极优良的性能,如结构易于修饰、荧光量子产率高、具有较好的光热稳定性以及摩尔吸光系数高等。近年来,通过在BODIPY核心位置引入不同取代基,合成具有不同激发和发射波长的荧光探针,用于分子识别、生物成像、靶向药物设计以及光动力治疗等领域,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传统小分子荧光探针相比,通过分子自组装构筑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荧光探针,在
人体内谷胱甘肽、超氧化物等活性小分子物质对于细胞及组织的的多种生命活动具有密切关系,是参与机体免疫、物质及能量的运输、信号的传导以及维持内稳态等活动的重要物质。同时,这些物质的含量与多种疾病的病理学研究相关,包括癌症、炎症以及各种骨骼和神经方面疾病等,都伴随这以上物质的异常分泌。因此,利用1,8-萘酰亚胺的双光子激发、高荧光强度等传统荧光物质难以具备的优势,针对这些物质设计高灵敏性荧光探针具有重要
人脸表情做为一种常规且重要的情感交流表达方式,对其进行识别的智能技术也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基本组成部分,在医疗、驾驶、教育等领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人脸表情的识别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热门课题且意义重大。在众多的的学习模型中,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主流学习模型,其中又以卷积神经网络最为突出,在表情识别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能够自动取提取图像的表情特征,再加上神经网络本身不错的分类效果
四川西部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相关地下工程中常遇宏观、细观裂隙发育岩石,裂隙结构面控制工程结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裂性岩石性质研究重要性不言而喻,裂隙性岩石内部由于其非均质性与非连续性,使用传统应力屈服准则与破坏判据,难以分析复杂的强度变化与整体破坏行为,能量法能够将岩石破坏过程中损伤过程通过耗散能形式展现出来,能量法主要研究与应用在于建立岩爆判据,但是将能量法用于裂隙性岩石破裂过程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主
放线菌由于其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抗生素类代谢产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而备受关注,本文旨从不同生境中筛选分离放线菌,并对筛选获得的放线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初步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性研究。本文对不同生态环境(土壤、海洋)采用相应的筛选方法和分离培养基,并以50 ug/ml重铬酸钾等作为细菌、真菌抑制剂,共分离得到34株放线菌。实验中采用琼脂块扩散对峙法对得到放线菌进行初步筛选,最终选出3株具有一定抗菌活性的
在锡矿浮选分离时其尾矿矿泥中还含有较多的微细粒锡石,采用传统化学药剂泡沫浮选分离不仅回收效果差,药剂用量多,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微生物浮选是适用于处理低品位、微细颗粒矿石回收的一种新兴技术。本文通过筛选获得有效微生物药剂,并研究它们对微细粒锡及矿泥中主要伴生矿物石英砂和方解石的吸附作用,获得微生物与三类矿物的表面吸附作用机理,再通过浮选实验对比两种生物药剂和常用锡矿化学捕收剂对锡矿的捕收率,并获
论文以A公司注塑车间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品种达成率和减少库存周转天数为目标,制定了相应的精益改善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了精益生产的发展及应用。介绍了设备综合效率、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的研究现状。(2)描述注塑车间的基本情况。对车间的人员、设备、生产流程等基本情况作了详细的调研。分析注塑车间实际产能和理论产能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计算了设备综合效率、品种达
赛拉菌素,也叫西拉菌素、色拉菌素等,是由美国辉瑞制药开发,通过对多拉菌素(微生物发酵产物)进行化学合成结构修饰而得到的新一代抗寄生虫类药物。本工艺以多拉菌素为起始原料,通过氢化反应、氧化反应、肟化脱糖得到赛拉菌素。在第一步氢化反应过程中,以甲苯取代原工艺专利中的丙酮,使反应更加温和,减少了3-4位双键同时被氢化副产物的生成;在第二步氧化反应过程使用Swern氧化、戴斯-马丁氧化或Tempo氧化反应
目前,生物碱主要是通过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获得。然而,大部分的大孔树脂以二乙烯苯等苯系化合物为单体制得,在纯化过程中苯系毒性物质可能残留于生物碱中。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松香基手性高分子色谱柱对四组生物碱分离进行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1.以甲基丙烯酸为单体、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分散剂、致孔剂为原料,采用微悬浮聚合法合成微球,筛分后进行湿法装柱,获得松香基手性高分子色谱柱。采用扫描电子